青年節,緬懷先賢更要策勵未來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3月29日青年節剛過,筆者緬懷革命先烈之餘,不免感嘆在民國110年的今日,還有多少年輕人體會當年林覺民提筆寫下《與妻訣別書》時,那份對於國家存亡的憂愁及故鄉愛人思念,把他想對愛妻說的話寫進信中後從容就義的崇偉。信裡林覺民寫道:「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爲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爲天下人謀永福也。」林覺民等烈士用生命喚醒國人,助中國擺脫不平等條約、衝破封建束縛,而深情悽美的一紙家書,讓後世永懷革命先賢爲重興祖國、謀天下人之永福而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堅貞高潔。

直至今日,兩岸雖在不同的日期裡紀念「青年節」,卻時刻提醒着身爲革命先烈後代的我們應謹記,當年這羣年輕人爲了尋求自由平等的社會,締造一個華人世界前所未有的共和國,以性命及熱血,搖醒全國人民並結束千年帝制。面對當前兩岸人民挑戰,爲政者更應拋開個人偏見,本於兩岸人民之共同福祉而努力!唯有我們「不忘本」纔可清楚認識國家未來該何去何從!

一、要談何去,得先回首來時路。民國初建不久,北伐抗戰接踵而至,還沒來得及休養生息,國共內戰使得國父(革命的先行者孫文所創建的民國分隔兩岸,至今已逾70年。細數自1949年分隔開始,兩岸各自面對不同挑戰,大陸毛主席曾嘗試施行人民公社,事實證明共產主義是絕對的失敗,也引發了10餘年天翻地覆無法無天的文化大革命。好在,毛澤東當年一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後30多年的困境,在鄧小平任內起了變化,他導入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思維,不論黑貓白貓只要能抓耗子便是好貓。而改革開放的成果迄今有目共睹,相繼的江澤民胡錦濤乃至習近平,一步步把當年一窮二白、摸着石頭過河的大陸,帶向世界級的經濟體。

大陸改革開放的成就,臺灣臺胞(尤其在初期)扮演重要角色。兩岸分隔後的臺灣雖實施戒嚴軍管,但因爲政者勵精圖治,使臺灣經濟起飛早於大陸,臺灣經驗遂成了大陸經濟發展重要的養分。又因爲教育普及且領導人能適時體察民意及世界趨勢,臺灣纔有機會導入民主思維,革新法治、走出戒嚴並終止戡亂(不再視共產中國爲敵人)。70年後的今天,大陸雖已崛起,萬萬不可抹殺臺灣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要談何去,應謹記兩岸一家親!正因兩岸人民出自同源血脈牽連,制度的競爭在所難免,但彼此扶持纔是對兩岸發展最有利的解方兩岸關係並非平行線,必定會有相交(包括統一)的一天,只是在此之前大陸當局也應該尊重「中華民國」自從民國元年迄今(在臺灣)存在的事實,正確認識「臺灣與大陸相加」纔是「完整的中國」。正因兩岸發展的形式與進程不同,大陸當前專注於經濟及社會等硬體發展,但臺灣除了經濟發展外,尚有從戒嚴走向民主的軟體典範經驗,值得大陸借鏡。兩岸唯有透過不斷切磋,才能共創良制」邁向統一(也纔可落實習主席口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奮鬥目標」)。

其實,不論是革命先賢面對滿清末年的憂國憂民之情,抑或是兩岸分治,人民對國家統一的盼望之意,僅是時代不同,分隔兩地但熱愛中國民族的心情並無二致。身爲先行者的後代,更應砥礪而行才能使泱泱中華得以千秋萬世。基此,任何背離民主共和國的行爲均不可取,不論是民進黨有意假「民主」之名行修憲「謀獨」之實,或是共產黨以「愛國民主」消除不同聲音,均非革命先烈所樂見!期盼兩岸當局務必不分你我、擁抱彼此,真心爲統一兩岸而努力,如此纔是對碧血黃花最好的致敬!(作者爲「良制一國」的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