蹺課新二代因陪讀班不再蹺課 今再成陪讀班老師

曉鵑化名)小二時就經常蹺課,直到小五時受邀來陪讀班,每天放學後到班上功課、接受品格教育、吃晚餐生活才慢慢進入正軌,大學畢業更回饋陪讀班、擔任老師。(基督教救助協會提供/林良齊臺北傳真)

來自越南阮荷(化名),很早就離婚,獨自撫養一雙兒女。爲了生活,阮荷每晚在卡拉ok店上班,很晚才起牀,根本無暇照管孩子,其女兒曉鵑(化名)小二時就經常蹺課,直到小五時受邀來陪讀班,每天放學後到班上寫功課、接受品格教育、吃晚餐,生活才慢慢進入正軌,大學畢業更回饋陪讀班、擔任老師。

據基督教救助協會統計,已補助163間1919國小陪讀班、71間國中班總計資助了2651位經濟弱勢家庭的國小或國中學生,這些孩子中,國小班父母婚姻關係者不到5成,而國中班甚至不到4成,在單親家庭中,多以媽媽爲主要照顧者,但媽媽若是新住民,或失業生病,那就更弱勢了。在1919陪讀班中,媽媽是新住民的孩子,約佔11.3%,且大都住在偏鄉

曉鵑升國二暑假時,阮荷因爲被倒會,欠地下錢莊錢,只好搬離宜蘭但曉鵑不想離開陪讀班,便求陪讀班收留她,在與陪讀班同住的日子裡,充分感受到被愛、被保護,改變了對母親的看法,升上高中後,在惠秋師母鼓勵下,曉鵑才搬回去與媽媽住。

而阮荷爲了撫養在學的兩姊弟,白天當仲介,晚上去小吃店洗碗。看到這些,讓曉鵑很心疼。「媽媽真的好辛苦,爲了我和弟弟,堅持留在這個不熟悉的異郷打拚。以前我不懂事,以後我一定要更孝順媽媽。」

深坑喜樂1919陪讀班的小鈺(化名)與小亮(化名),也曾因是新住民孩子,遭到異樣的眼光,而看不起來自中國福建的媽媽庭梅(化名),但在陪讀班提供她學習繁體字機會,小鈺與小亮慢慢地認同了媽媽的新住民身份

母親節即將到來,但對許多弱勢家庭的孩子而言,雖然想送媽媽禮物,卻常有心無力。基督教救助協會與臺灣萊雅合作致贈3萬6000餘件保養品給234個1919陪讀班的4500位媽媽。

基督教救助協會表示,受到疫情影響,捐款減少,預計自今年9月起,1919陪讀計劃將取消多元才藝課程,及減少資助1成約250名的孩子,呼籲各界踊躍捐款支持1919陪讀計劃,讓更多弱勢孩童能夠健康長大,也讓更多弱勢媽媽們能在艱困環境中,勇敢站起。捐款可洽基督教救助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