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8年拚幸福水臺灣 賴建信:治水不分中央、地方
▲在前瞻基礎建設計劃中,水資源是僅次於軌道建設、數位建設外,最重要的一部分,經濟部水利署署長賴建信表示,治水不分中央、地方,透過流域綜合治理方式,不論是從管理層面、工程方法或非工程方法着手,在整合各部會資源後,大家一起利用8年的時間慢慢改善國內水環境,達到韌性國土,讓民衆可以安居樂業。(圖/記者周宸亙攝)
記者洪菱鞠/臺北報導
在蔡政府覈定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中,水環境建設被列爲發展重心之一,特別編列預算約2,507億元,從治水、供水、親水三大主軸着手,目標營造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親近水的生活環境。經濟部水利署署長賴建信表示,治水不分中央、地方,必須整合資源、加速推行,才能進一步打造幸福水臺灣;所有的水利工作,除了資本投資,還要搭配管理、法規等層面,從這幾個支柱去支撐起對未來的想像。
臺灣的降雨量高達世界平均值的2.6倍,雖雨水豐沛,但降雨時間不均且多集中在豐水期,加上地形、河川和海岸條件以及氣候變遷的挑戰,使得水資源利用與管理難度很高。但不論農業、產業、民生,「水」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前瞻計劃水環境建設主要朝「水與發展」、「水與安全」與「水與環境」三個主軸進行。
▲賴建信說,針對「水與發展」、「水與安全」、「水與環境」三大主軸都已經有初步計劃,在執行上,水利署會有評覈機制,依據地方政府提出的內容,河川局會先初步審查,之後送到行政院授權的經濟部推動小組做綜合評估和審覈,而且保證要能達到一定治水效能,讓撥出去的經費可以發揮最高效益。(圖/記者周宸亙攝)
在水環境建設構想上,包括都會區強化都市下水道,推動自主防災社區;結合水資源物聯網實施農業精緻灌溉;產業部分需有一定比例的再生水,做到一滴水、兩次用,降低民生和產業之間的用水衝突;恢復河川生命力以及自然的海岸景觀。整體來說,最終目標是要做到穩定供水,大幅降低淹水、缺水的風險,提高防洪治水的應變能力強化韌性國土,提供全民自然豐富的親水空間
賴建信說,要促進所謂的韌性國家,綜合治水策略需透過工程方法和非工程方法,因此部內同仁針對全國每一條河川水系資料,從過去已執行部分如滯洪池設施,以及未來8年內還能完成多少,經過統計後,彙整出大約200多本報告書,所有治水規劃並非憑空想像;而整個計劃總經費,來自於推估每一本報告書的概括金額和一定的準備費用,不會沒有根據就特別分配給哪個縣市較多預算。
▲每個縣市面對的治水問題不同,像是石門水庫每逢豪大雨,就有可能導致原水濁度飆高,進而影響民生用水。
賴建信提到,每個縣市都有各自要面對的水問題,例如桃園石門水庫每逢豪雨,原水濁度飆高導致民生沒水可用;臺南的6座水庫要思考如何不再淤積;彰化、雲林有些地方因地勢低漥、地層下陷,所以會出現淹水情形,這些都是要進一步改善的治水地區。
從解決水患來說,經濟部自95年起即推動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劃,目前易淹水地區面積已大幅減少,例如民國97年卡玫基颱風來臨時,造成雲林淹水面積達11,448公頃,102年康芮颱風時縮減爲7,890公頃,今(106)年0601豪雨已降至1,475公頃,不過,全國仍有292平方公里(約佔25%)尚待整治。在前瞻計劃水環境建設推行的政策,其中還要面對的,就是極端氣候造成的水環境變化。
▲今年梅雨季,受到滯留鋒面與西南氣流影響,超大豪雨侵襲北臺灣,造成多個地區有淹水災情。當短延時強降雨超過現行排水系統保護標準,會導致雨水宣泄不及,而水利署統計近幾年民衆居住地淹水原因有93%來自內水,除了平時要做好排水溝清理與都市下水道整治,另外還顯示了都會區防洪及流域上、中、下游整體治理與管理的重要性。
還記得88風災嗎?當時受到中度颱風莫拉克侵臺,單日降雨量超過1,400毫米,造成臺灣50年來最大水患,人命傷亡及農業損失慘重;再把時間拉回今年,梅雨季帶來的超大豪雨,由於極短時間內急降雨超過現行排水系統保護標準,使得部分地區出現嚴重淹水災情。在極端氣候影響下,如何應對短延時強降雨,達到民衆所期望的不淹水,是現在十分迫切要面臨的課題。「面對這種外在環境,就是天然氣候環境的變化,今天「治水」已經不是一個單純供需問題,還要因應所謂特殊事件下的穩定和韌性國土的感覺。」賴建信特別提到,有的人會講海綿臺灣,但試想當一年降雨在4天裡下了57%的時候,那已經不是海綿能完全吸收的,「面對氣候變遷,我們沒有辦法完全期待每年都是風調雨順,但當不幸面對這些天然事件時,我們可以做到有更好的恢復能力。」
賴建信說,很多人只看到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危害,但其他國家如荷蘭,面對同樣的問題,卻是把它當作一個機會,在臺灣的水環境建設上,除了要做好基礎建設防汛與抗旱,還要有良善的管理、與時俱進的法規同時並行,而重點不在於理論,最主要還是執行,不能只淪爲空談,此外,民衆觀念也要有所轉變,才能與水和諧共生。
(經濟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