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與楊振寧:爲何說現在名校裡,楊振寧的影響比錢學森更大?

以色列建國之時,全球猶太人爲其捐款,只爲獲得‘上帝應許之地’,新中國成立時,全球華人看着這個屬於中華民族嶄新的未來無不流淚,不少民國時期外出求學的人選擇通過各種方式爲我國做貢獻。

其中既有與美國周旋,最終回國的錢學森、華羅庚、馬大猷,也有一直在美國致力於中美文化交流的楊振寧、丁肇中,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果光論在科學技術上的影響力,在專精領域不同的情況下他們是無法放在一起比較的,但是對於我國在不同層次的影響上卻有顯著的區別。

如錢學森老先生,1955年錢學森先生終於從美國的圍追堵截中安全返回國內,帶來了先進的核技術,次年,錢學森老先生提出了影響重大的《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爲了我國的導彈研發事業,錢學森老先生成立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專注於噴氣和火箭技術的設計、規劃、建立。

得益於導彈領域的發展,錢學森和衆多優秀的科學家在蘇聯專家撤走的情況下,利用算盤算出了原子彈的研發工事,一同研發的我國第一枚原子彈在1964年10月16日在羅布泊發射成功,宣佈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五個擁核國家,真正在世界上挺直了腰板。

除了在導彈上的先進研發,錢學森老先生還在應用力學、物理力學特別是航天與噴氣領域給我國的科研發展帶來了長足的進步,1958年初,錢學森與竺可楨、趙九章三位科學家聯名上書請求開展中國人自主研發的人造衛星研究,但可惜的是受限於當時我國的核心技術不足,第一次研究航空器的581號任務以失敗告終。

1970年1月30日,以錢學森爲院長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提供的二級火箭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可以說在爲我國近現代尖端科學發展作出的貢獻上,無論是誰都難以和錢學森先生相比較,然而在大學領域,如楊振寧這樣的留美科學家卻起到了格外出衆的作用,並不是說誰好誰壞,而是尖端領域和大學領域不同的科研模式造成的。

就如同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爲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演講上說的那樣: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衝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爲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宇稱不守恆原理”的影響是深遠的,其對完善了宇宙大爆炸理論作出了充實的貢獻,但是其動搖了基本物理定律,它證明了時間可以逆轉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時間並不是一個對稱的,是一個沒有方向的概念,以楊振寧的科研方向來說,回到當時的中國極有可能出現錢學森老先生581號任務那樣的情況,這是受限於當時我國科研、經濟實力的客觀事實。

但是楊振寧卻在其他方面改變了中國大學物理系的研究生態,1971年夏,中美關係依舊緊張,但楊振寧毅然從美返回國內在各個大學進行演講帶來了許多我國國內無法瞭解到的先進科學經驗,爲我國各大高校物理系帶來了在當時看來豐富且寶貴的經驗,雖然他是華裔,但依舊被稱爲:‘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

往後的楊振寧奮鬥在中美建交,中國學子赴美留學的道路上,以我們如今的眼光來看楊振寧此舉讓我國優秀的學子外出留學與賣國無異,但是就如《中國合夥人》中所演繹的,當時的中國學子都希望能前往美國留學,不僅是對於美國文化的嚮往,更是對前沿科技的嚮往,一部分回到國內的尖端人才爲我國各個領域的發展都做出了先進的貢獻。

不難看出楊振寧先生爲我國高校帶來的技術積累帶來的突出貢獻,2003年底,楊振寧教授從美回國定居,爲了迎接這位在物理學領域舉足輕重的科學家,清華大學給他建造了三幢‘大師邸’,此後楊振寧就一直在中國和香港之間生活,直到2015年,楊振寧加入中國國籍,兩年後成爲一位中國國家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