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界雙子星李政道與楊振寧,爲何分道揚鑣?

中國人的驕傲 楊振寧和李政道是中國物理學研究的天花板,在世界物理學界都有崇高的聲譽和威望,二人在1957年共同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二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他們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並且當時他們的年齡都非常小,楊振寧35歲,李政道只有31歲。 他們是中國永遠的驕傲,但令人不解的是,此二人之後逐漸分道揚鑣,具體原因撲朔迷離,各有說辭。

李政道和楊振寧 署名順序之爭,根生嫌隙 1951年楊李二人合作發表了一篇關於統計力學的文章,首次給出了不同熱力學函數的嚴格定義,揭開了統計力學研究領域新的一頁,爲此二人受到了愛因斯坦的親切接見,這是二人合作真正的開始。

但好景不長,二人就因爲兩篇論文署名前後問題產生矛盾。 第1篇論文《凝聚理論》的署名是依照國際慣例按照作者姓氏第一個字母的英文順序排列,寫的是李政道和楊振寧。楊卻以自己比李大4歲的理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李政道名字前面,李聽後錯愕不已,最後還是勉強同意了。 而第2篇論文《格氣和伊辛模型》中的署名問題由於李政道的堅持, 他的名字排到了前面,自然是符合國際慣例的。這兩篇小論文本來同屬於一篇大論文,署名順序卻出現了不一致的情況,國際罕見,中國文人的卑劣性格體現無疑。 署名之爭爲二人日後的合作帶來了陰影,李政道決定以後不再跟楊振寧合寫論文。李政道不知道的是,這次爭論背後還有楊政寧妻子杜致禮肚子裡的摻和。 按照楊振寧的意思,李政道研究不太順利,想幫幫他,想依從國際慣例,兩篇文章都按照李、楊的署名順序來寫,卻遭到了妻子杜致禮的反對。 杜致禮骨子裡認爲李政道此人不值得信任,這纔有了這次紛爭。 一年半後,李政道離開了普林斯頓大學。

楊振寧和李政道 峰迴路轉,再次合作 1953年,李政道選擇去了哥倫比亞大學做助教,三年後,他成爲了哥倫比亞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物理學教授。 1953年到1956年,楊李二人雖在兩個地方分別做研究,但二人還保持着一定的交往和聯繫,並沒有徹底決裂。一次偶然的學術正面,又將二人拉回到了合作的軌道。 1953年楊振寧和米爾斯合作,提出了非常有名的楊米爾斯規範場方程。 但李政道看出了其中的缺陷,其出發點是站不穩的。恰逢楊振寧到哥倫比亞大學探望李政道,李政道跟楊振寧談了自己的看法,二人經過激烈爭辯,楊振寧被說服。 二人又開始合作寫了論文《重量子守恆和普遍規範轉化》,署名爲李、楊,這是二人重新合作的開始,一直到1962年,二人一共合作寫了32篇物理學文章,內容覆蓋了從量子物理到統計力學,二人合作研究的威力遠遠要大於他們各自的單兵戰鬥。

李政道 雙劍合璧,斬獲諾貝爾獎 成果當中就有使他們在1957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定律的發現。該定律的發現,被認爲是20世紀物理學中的重大革命。也正是這一次輝煌成果,讓二人的合作甚至是友誼走向了窮途末路。 目前公認的說法是,李政道最先發現了這一定律的突破口。 1956年4月底的一天,楊振寧專門開車從長島到哥倫比亞看望李政道,李政道知無不言,把其研究內容和宇稱不守恆的突破性通通告訴了楊振寧。 楊振寧聽後,第一反應是激烈反對,但二人經過了反覆的討論磋商,最終楊振寧被說服。 楊振寧對李政道的想法作出了重要補充,他說可以通過這一理論將弱作用領域給攻克下來,使這一理論更爲豐滿。李政道覺得此話有理,如果二人合作的話,會使該理論寫得更爲完美,二人一拍即合。 二人對所寫的內容作了明確分工,展開了友好的競爭。 二人在兩週內分別完成了各自的茁衰變分析。一個月後他們完成了論文,該論文是由李政道執筆,所以署名李政道在前。這篇文章便是使他倆獲得1957年諾貝爾獎的《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質疑》。

楊振寧 巔峰榮耀背後的名利之爭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將該年的物理學獎頒給楊李二人。在諾貝爾獎委員會通知以及所有的媒體報道中,都是按照國際慣例,按獲獎人姓氏的英文字母順序來確定順序的。 李政道在前,楊振寧在後。 當楊李兩家到達斯德哥爾摩準備出席頒獎典禮時,楊振寧卻提出他希望能夠憑藉自己年長的優勢在李政道之前領獎,還提出他的夫人杜致禮希望在出席晚宴時能跟瑞典國王並行, 也就說她要第一個走進宴會現場。楊振寧緊隨其後第二個與瑞典皇后並行。 李政道聽到楊振寧的這些要求之後,大爲驚訝,不同意這麼做。楊振寧不罷休,轉而去求助李的夫人秦惠若。 秦惠若還是非常識大體的,她跟李政道說如果此事鬧出了笑話,會在國際場面丟了中國人的臉面,李政道這才勉強同意。 李政道心裡雖然不快,但獲得諾貝爾獎的巨大喜悅沖淡了他的憤怒。

李政道 世紀決裂 真正讓物理學界雙子星走向決裂的是一篇別人寫的記事散文。1962年5月12日,伯恩斯坦在美國雜誌《紐約客》上寫的《宇稱問題側記》一文。 主要記述的是李政道和楊振寧發現宇稱不守恆定律的故事。 但作者在寫誰先找到宇稱不守恆定律的突破點的時候,含糊其辭,說是二人靈光一現的共同想法。看似平淡無奇的一篇散文,卻引發了科技史上的一次大爭論,最終導致中國最牛的兩位科學家自此之後徹底分道揚鑣。 此時李政道又回到了普利斯頓高等研究院,與楊振寧比鄰而居,辦公室也在隔壁。當李政道收到伯恩斯坦的這篇文章校樣的時候,沒做多少修改。 楊振寧卻對文章提出了很多意見,說文章中有很多地方令他極爲痛苦,他要跟李討論。 楊振寧要求把文章中所有的姓名排序,都要把他排到前面,包括標題上的、諾貝爾獎宣佈時的、以及領獎時的。他還要求將他夫人杜致禮的名字排在李政道的夫人秦惠箬之前,因爲他的夫人比李的夫人年長一歲。

楊振寧 李政道對於楊振寧在此事上的反覆無常,很是不解。 李被攪得焦頭爛額,感到很失望,所以提議楊振寧今後不要再合作了,楊振寧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失聲痛哭,說他還是非常願意合作的。李政道爲此感到無可奈何,他們最終同意暫停合作。 自此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從此各自發展,不再來往,發表觀點也是針鋒相對,寫的傳記和接受採訪都把宇稱不守恆規律的發現說是自己的貢獻比對方大,原先密切合作共創輝煌的師兄弟落了個形同路人的結局,讓人不禁唏噓。 本文爲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