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夫人杜致禮是怎樣的人?楊振寧對她的摯愛,從這裡可以看出

杜致禮是成功男人(楊振寧)背後的女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女人。

1927年,杜致禮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杜聿明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杜致禮的童年及少年處於動盪的亂世,父親作爲軍官,一直都奔波在前線,自然很少陪伴她。小時候的杜致禮,感受到更多的是母愛。

小小的杜致禮經常依偎在母親曹秀清的懷裡,問她:“俺大(父親)去哪兒了?”曹秀清總是笑着告訴她:“你大在前線打仗呢,很快就會回來看你。”

儘管母親總是這麼說,可是,母親嘴裡的“很快”,總也不見蹤影。

久而久之,杜致禮習慣了沒有爸爸的日子。不過,爸爸雖然不在身邊,可他的影子卻常伴她左右——

比如說,吃飯的時候不許說話,見到長輩一定要行禮,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每天要讀一段課外書籍,不許仗着父親的身份在學校欺負同學……這些,都是父親對她的要求。

自然,監督這一切的人,正是她的母親曹秀清。

在那樣的年代,母親並沒有告訴杜致禮,作爲一個女人的本分是什麼。然而,母親所做的一切都深深影響着小小的杜致禮,並伴隨她的一生。

1944年,杜致禮17歲。

△17歲的翁帆

這一年,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附屬中學讀高中的杜致禮,認識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楊振寧,而楊振寧已經22歲。

這一段師生經歷,並沒有給兩人帶來怎樣的故事。不過,楊振寧聰明絕頂、英俊帥氣、談吐風趣、待人溫文爾雅,給杜致禮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47年,在“國母”宋美齡的安排下,杜致禮隻身一人來到美國,進入美國著名的女子學院——衛斯理學校,攻讀英國文學。

1949年初,杜致禮的父親杜聿明被捉了俘虜。一下子,杜致禮成了俘虜的女兒,失去了生活來源。衛斯理學校是上不起了,由於種種原因,杜致禮又沒辦法回到祖國,只好退一步,轉學到紐約的聖文森學院,繼續攻讀英國文學。

被迫轉學紐約之後,杜致禮的生活,只能用一個“慘”字來形容。

過去,杜致禮每天都會到學校附近的咖啡廳喝一杯下午茶,每週還會抽出一天的時間去看電影;而她最喜歡的事情,則是找一家書店,挑一個安靜的座位,靜靜地坐在那裡看書,直到日近黃昏。

杜聿明被捕後,這一切都不再了。爲了補貼學業和生活,杜致禮不得不找一份兼職,一邊打工一邊讀書。

1949年年底,杜致禮在一家餐廳裡,再次遇到楊振寧。

那一天,杜致禮正在一家常去的中餐廳吃飯——這家餐廳的飯既好吃又便宜。吃完飯,正要離開時,杜致禮在餐廳門口突然看到楊振寧。兩人眼睛相對的一剎那,一種久違的安全感襲入杜致禮的心。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他鄉遇故知。

自上次分別,杜致禮與楊振寧再次見面,已經過去5年。5年裡,兩個人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的大小姐,如今淪爲“難民”;曾經的窮小子,已經成爲獨當一面的學術大拿。

一陣寒暄之後,杜致禮離開了餐廳。這一次離開,杜致禮留下了自己的聯繫方式。這就意味着,杜致禮並不排斥楊振寧。於是,楊振寧對杜致禮展開瘋狂的追求,兩人很快就陷入愛河。

半年後,28歲楊振寧和23歲杜致禮舉行了婚禮。

婚後的杜致禮,生活的重心從自己,轉移到了丈夫身上,過起了相夫教子的日子。爲了讓楊振寧安心工作,家務活都由杜致禮來做。每天,杜致禮都會早早地起牀,爲丈夫準備早餐,送孩子上學,然後回到家中將屋子打理一遍。

同時,杜致禮把自己對文學、雕刻、音樂的愛好,充分應用於家庭的生活中,使得這個小小的家庭中,充滿了文學、藝術、科學、音樂氣息。

這一切的付出,杜致禮從來沒有抱怨。

△翁帆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1957年,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杜致禮的生活裡,又增添了一項內容:陪丈夫到全球各地出席各種活動。

1999年,杜致禮陪同楊振寧來到汕頭大學,參加一個學術會議。

爲了讓楊振寧和杜致禮得到更好的照顧,學校專門派了一羣學生給他們當嚮導,其中就有翁帆。

楊振寧一眼就看到了站在人羣裡的翁帆,心跳當時就加速,然後,他就擡起胳膊推了推身邊的杜致禮,示意她看看翁帆。楊振寧出席過無數活動,從沒像這一次一樣失態,今天到底是誰讓他如此呢?

於是,杜致禮順着楊振寧所指,望了過去。

這一眼看過,杜致禮也驚呆了,人羣裡的那個姑娘,不就是年輕時的自己嗎?一時間,杜致禮悲喜交集,喜得是,楊振寧還記得她年輕時的模樣;悲的是,自己已經耋耄之年、容顏不再。

在杜致禮的建議下,楊振寧讓翁帆給他們當嚮導,一直到這次會議結束。

會議結束之後,楊振寧和杜致禮再度回到美國,離開之前,二人留下了翁帆的聯繫方式,逢年過節都會給翁帆去信祝福。

2003年10月,杜致禮去世,結束了簡單卻不平凡的一生。

一年後,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結婚。如果,楊振寧是因爲翁帆與杜致禮長得相像纔有此姻緣,杜致禮泉下有知,亦知自己不枉此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