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友情相挺 撐出碳權交易熱

臺灣碳交所22日啓動國際碳權交易平臺,臺灣證券交易所、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前右起)主持、環境部長薛富盛、國發會主委龔明鑫、金管會主委黃天牧、經濟部長王美花等部會首長均出席。(郭吉銓攝)

碳交所22日國際碳權交易平臺啓動,表面相當風光,攤開首購企業有臺積電、14家金控、中鋼、奇美等大咖捧場,不過相關業者表示,首批購買業者大多抱着「試水溫」、「友情相挺」,實質對於企業因應國際要求與淨零碳排趨勢,幫助不大。

一位業界代表透露,碳交所所購買的碳權既不能抵碳費、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也未認可,首批看起來很多大咖進場,但像是公股金控、中鋼都是具有國家股權性質,配合政府政策性質比較大。其次,像臺積電大公司,原本就需要多元的減碳資源,本就買綠電、使用再生能源,再買碳交所碳權只是「小菜一碟」。

金融業則透露,確實有「試水溫」成分,大多數是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或未來發行碳中和卡運用。整體而言,碳交所碳權對於企業實質減碳幫助不大,政府更應該思考,再生能源發展實際已經遠遠趕不上目標,應該重新檢討能源政策和配對。

至於環境部10月就公告的自願減量(國內碳權),先前傳出因文件繁複導致業者意願不高,到昨天終於有首家業者遞件申請。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雖然目前抵換專案(舊法)已有94案,但未來仍會以10月公告的自願減量爲依據,經驗證後才能取得額度(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