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協調員 生死的擺渡人

器官捐贈協調員劉林娟,回憶以前和家屬溝通時的情景不禁流淚。(取自三秦網)

3月23日,廣西柳州市舉行遺體器官捐贈者集體緬懷活動,一名志願者爲無償捐贈器官的逝者獻上鮮花。(新華社

一名年輕女孩的多個器官先後搭乘直升機、民航,穿越大半個中國,從浙江送往北京,挽救他人生命。圖爲直升機抵達蕭山機場後進行器官交接。(中新社資料照片

移植手術進行中。(中新社資料照片)

大陸的器官捐贈走過一段漫長的「冰河期」後,如今已獲許多民衆瞭解、認同此一體現愛與溫暖的社會公益事業。以陝西省爲例,2011年7月起被確認爲大陸第二批人體器官捐獻(臺灣稱爲「捐贈」)試點省分,走過6年光陰,迄今全省人體器官捐贈已超過400例,並讓1000餘名患者得以重獲新生

形容爲生與死的「擺渡人」,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器官捐贈協調員劉林娟日前向媒體表示,他們每天奔波在醫院與患者、生與死、希望與絕望之間,不斷嘗試爲逝者與生者打通一條條通道,爲生命搭橋、讓愛延續。這個行業既稱不上光鮮,且經常伴隨而來的是誤會、惡言相向甚至破口辱罵。

見證觀念演變

2012年原爲西安交大附院護士劉林娟,進入腎移植科器官捐贈協調辦公室,開始擔任一名協調員。整個團隊由9位醫護人員組成,包括評估醫生專職協調員,均具備大陸國家認證的相關資格。5年來劉林娟不僅見證器官捐贈觀念的演變,更看盡一次次器官捐贈案例背後的冷暖人生

「每一次,都像是靈魂洗禮。」投身護士工作多年,讓劉林娟較常人更能直觀理解,掌握「器官捐贈」黃金時間迫切性。劉林娟指出,她本身在ICU加護病房見過許多患者,包括一些年輕人,都在等待配對成功的移植器官,但有些就只能抱憾、在等待中往生。

劉林娟至今仍記憶鮮明,她所遇到的第一位潛在器官捐贈者,是個因一氧化碳中毒、生命垂危的年輕人。她嘗試與其家人溝通,但纔剛剛說出「捐贈」兩個字,便被患者的家人團團圍住,「溝通以失敗告終」。等到患者經搶救無效後死亡,家屬才提出有意捐贈部分器官的想法。

遺憾的是,移植時機已然錯過。劉林娟解釋說明:「從遺體上取下的器官需在血液流通情況下立即灌注,才能保存幾個小時至十幾個小時。在心跳停止、死亡幾分鐘以後,血塊完全凝結,器官就不能用於移植了。」

化小愛爲大愛

「一例器官捐獻,平均要跑3至5趟,時間短的一天就協調成功了,時間長的要協調一個月。」爲求提高器官捐贈的成功率,劉林娟把自己定位爲一個「傾聽者」,先取得患者家屬的完全信任,讓對方確認生命不可逆後,纔會慢慢導引至器官移植的話題上。

對器官捐贈者家屬而言,動力往往出自用另一種方式延續親人的生命,「化小愛爲大愛」。劉林娟強調:「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器官捐獻協調是一項合情合理合法的公益事業,還原的是真實的人性,淳樸善良,體現出的是愛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