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養老護理科班專業學生“願學不願幹”,多省出臺入職現金補貼政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周慧 實習生劉龍珠北京、長沙報道

入職有現金補貼,對於處於就業壓力之下的年輕人來說,養老機構是擇業的好去處嗎?

近日,包括黑龍江、遼寧等多省出臺文件,現金獎勵入職養老服務機構的畢業生,入職養老服務機構的全日制高等院校、高(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含同級技工學校)畢業生,最高可獎勵6萬元。

不僅僅是東北地區,隨着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各地紛紛出臺養老人才培訓和補貼的相應政策。國家《“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本科高校、職業院校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招生規模要明顯增長,每千名老年人配備社會工作者人數需保持一人以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多位養老行業從業者發現,養老專業熱度持續上升,報考的人越來越多。但養老專業的受關注,並沒有解決養老機構招人難的問題,目前養老人才市場供小於求,且入職後流失率很高。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行業招聘不規範,待遇與工作量不匹配,社會自身對養老工作仍抱有偏見等因素。

在養老人才培養方面,未來產教融合是一個大趨勢。產教融合要求企業和學校發揮雙主體作用,各地職業院校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爲學生提供從求學到就業的“直通車”。另外,人才補貼和政策傾向被從業者視爲行業利好,但政策效果需要進一步觀察。

養老專業熱度持續攀升

“越來越多的學生,把養老相關的專業作爲第一志願。”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院長黃岩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據黃岩鬆介紹,該校開辦了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老年保健與管理兩個養老相關專業,是國內同類院校較早設置這些專業的學校。專業設立之初,招生比較困難,2013年專業熱度逐漸升溫,目前平均每個錄取指標有2個學生報名,算是比較熱門的專業。

黃岩鬆表示,過去很多學生都是被調劑到了養老相關專業,進校以後想轉專業,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學生將這個專業作爲第一志願。

在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部分家長開始將養老護理專業納入孩子的專業選擇範疇。一位老家在山西某縣城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她侄子長得身材高大,性情溫和,但學習成績不好,家境一般,所以她推薦了侄子初中畢業後,去高職讀養老護理專業。在她看來,年輕力壯且科班出身的男性,在養老護理行業找工作應該很吃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養老機構採訪瞭解到,目前一線養老護理隊伍的主力軍,由下崗再就業人羣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組成,他們普遍教育水平偏低,入行時缺乏相關專業技能,需要通過企業一系列的崗前培訓。

相對來說,專業的養老人才當然更受歡迎。據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的老師介紹,科班出身的年輕人接受了更加系統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的職業教育,學校從職業道德到職業能力的全面培養,使得他們在找工作時更具競爭力。

一位養老行業從業者張婷(化名)告訴記者,該專業的畢業生不用發愁就業,“只要願意幹,無論到哪家養老機構都能留下來,甚至爭先恐後被搶。”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我國共有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8.7萬個,養老服務牀位829.4萬張,僅按照國家標準養老護理員與老人的比例1∶4計算,至少需要養老護理員200餘萬名。然而,我國目前養老護理員僅有50餘萬名,缺口達到近150萬。

科班學生爲何逃離養老業?

一方面我國養老人才缺口大,另一方面高校就業問題持續引發熱議。目前來看,養老專業可以同時針對老人養老和年輕人就業兩方面的問題,提供一個解答的可能性。然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後瞭解到,即便是養老護理專業的畢業生,也並不情願加入這個行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了長沙市普親養老院,院長唐彩虹表示,該家養老院的護理員年齡普遍在50歲以上,年輕人一般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真正留在護理一線的並不多。

從記者採訪的一二線城市養老院的情況來看,養老院護理人員中,中老年女性佔比較高。中老年女性照護高齡老人,是養老院比較明顯的一個特徵,而在縣城的養老院,該特徵甚至更爲突出。年輕的科班畢業生,對於各類養老機構來說都是急需的人才補充。

“班上30多個人,現在還留在行業內的不超過5人,留下來的幾乎全部轉型成爲行政管理人員,願意待在一線崗位的寥寥無幾。”張婷表示,年輕人不願意進入養老行業是普遍現象。養老護理專業的就業方向是各類養老機構,主要可以分爲兩類,一是民政部門辦的福利院、敬老院等事業單位,二是市場化的民營養老企業。事業單位崗位數量有限,所以大多數同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還是會進入民營養老機構工作。

對於年輕人不願意進入養老行業的原因,張婷表示,最大的問題是護理員待遇與工作量不匹配。據張婷透露,專業的社會服務機構明確區分護士、社工和護工這三種職業,但目前的從業者往往是一個人身兼三職。養老工作需要與老人打交道,機構看重老人的評價和反饋,張婷所在的養老機構每週都有護理員評價考覈,壓力比較大。

此外,部分人對養老機構的工作抱有偏見。“養老行業並不只有護理員,還有銷售、行政、職業經理人等,很多(年輕)人對養老工作抱有偏見,其實行業的職業發展路徑很廣闊。”張婷表示。

北京一家高端養老院的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機構的護理人員的平均工資在6000元左右。相對來說,二三線城市的養老護理人員工資更低一些。

張婷告訴記者,行業未來的趨勢一定是人才隊伍年輕化、運營管理智能化,中國大多數老人喜歡居家,社區居家養老要大力發展,當然機構養老也不能忽視。另外,張婷希望國家能多出臺一些有利於養老從業人員待遇改善和職業路徑發展的政策。

產教融合探索養老人才培養新模式

養老市場毋庸置疑存在較大人才的缺口,目前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數量正在慢慢增加。如何將供需匹配起來,讓更多的願意學養老專業的年輕人,也願意去和能勝任養老機構工作?

2019年教育部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後,明確職業教育的定位是類型教育。與注重理論的高等教育不同,職業教育的主要特徵是與企業聯繫特別緊密,求學的目標是就業,注重實踐。

一位養老專業的在讀學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報考該專業的理由是行業前景好,找工作容易。這位學生選擇進入特色學徒制試點班,入學以後被分配到不同的企業進行社會實踐,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企業的員工,不僅可以免學費,還搭上了畢業即就業的“直通車”。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院長黃岩鬆透露,該校提前佈局產教融合,針對具體的崗位和職業,開展校企合作。上海市首位“拔尖人才(高技能類)”引進落戶的養老護理員王程就是該校的畢業生。

學校人才培養經驗,黃岩鬆總結爲三點,首先主動爲各地養老機構提供技術指導、專業培訓、繼續教育等服務,促進校企雙方深度合作。第二,建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邀請企業專家參與教學改革,參與設計課程標準和課程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第三,校企雙方組成研究團隊開展聯合研究,共同制定養老服務標準、管理規範、崗位職業標準。

對於養老行業人才培養的難點,黃岩鬆表示,最大的問題是人才培養模式不夠標準化。“開辦養老專業的院校全國已經有三百多所了,每年吸收學生兩三萬人,但是目前的培養模式仍舊缺乏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統一標準。”

黃岩鬆還表示,對於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多數企業也還在觀望,企業主動開展校企合作的不太多。未來的高端養老人才需要各方面的能力,很多職業院校辦學時間短,缺乏師資和科研技術人員,很難產生深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