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更換、原班人馬迴歸,影視續集的變與不變?

今年上半年是國產續集劇拍攝的春天,先後迎來《大江大河3》和《唐朝詭事錄2》的開機,多年沒有動靜的《慶餘年2》《白夜追兇2》也相繼官宣開拍,待拍劇方面《贅婿2》《長安十二時辰2》以及《琅琊榜3》等續作也吊人胃口。

續作時代來臨,但好續作難產,一面是粉絲的翹首以盼,一面是狗尾續貂的“宿命”,在國產劇集質量整體向精品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下,這些待拍待播續集能否打破“續集魔咒”?成爲了我們關注的問題。

質量下滑主創變動

平臺依然願意買單

對於國產劇續作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保持口碑、品質的延續性。縱觀此前那些開播之前就期待值滿點的續集作品,真正熱度口碑雙豐收的寥寥無幾,從《法醫秦明》系列、《河神2》到《少年派2》大部分都難逃質量下滑的厄運。

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主創陣容的變更。第一部劇大火後,續集就很難湊齊原製作班底,一是演員片酬與檔期問題沒能妥善解決,二是演員紅了會擔心角色固定而避開此類劇。而演員更換,觀衆難免會與前作比較、先入爲主的印象也會影響續集的熱度。比如《無心法師2、3》《河神2》《將夜2》導演、編劇、主演等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換血,不僅質量一落千丈,也很難再吸引原作粉。

劇集爆火之後,會吸引更多的廣告主和投資方,“創作環境”越來越複雜,編劇和導演等內容把控者的話語權可能會被削弱,影響續集的整體質量,製片人侯鴻亮在採訪時透露,《歡樂頌2》推掉了一半廣告後,還是被觀衆吐槽廣告植入太多,出現了“注水劇情”。

由於國產劇的製作模式,不像英美劇那樣有“季播”的概念,演員無法多年專注於一個角色,主創在做項目開發時,也缺少前瞻性、長久性,續集的產生往往是根據市場反饋決定是否繼續做下去。創作週期上難免倉促,後續口碑可想而知。

然而“續集魔咒”,並不能阻止平臺開發續集的決心,對於平臺來說,續集無疑是他們手中的一張“安全牌”。前作既然已經在市場獲得成功,拍攝續集也就理所當然,它不僅比再開發新項目更省時、省力,還更具有品牌效應,前作經過市場檢驗,投資續集也會降低風險,且在宣傳方面不需要重新進行概念推廣的續集。此外,觀衆的抱怨多在於對劇集質量的擔憂,而非因爲“續集“本身。關鍵在於,觀衆的口味越來越高,只有真正高質量的續集才能脫穎而出。

變:打破“續集魔咒”的艱難嘗試

因此,近幾年平臺和製作方開始在續集的開發上進行探索,雖然目前還不能說,總結出了成功的創作方法論,但起碼它們走出了幾個方向,各有特點。

首先,就是利用原作的品牌效應,從同一IP衍生進行系列化開發,打出“宇宙”概念。

比如,在《小別離》聚焦“低齡留學潮”大火後,檸萌影業就開始有意識打造“小系列”,觀衆因此又在《小歡喜》中看到董文潔和方圓組成的“高考家庭”。既避免了主創湊不齊的問題,又與原作保持了一點關聯性,既不會浪費“IP”價值,又不會造成單一故事的審美疲勞。

數據方面,根據CSM35城數據顯示,《小別離》播出期間收視率共計11天奪冠,網絡播放量累計高達46.8億次,其搜索量位居百度風雲榜電視劇榜TOP5,百度內地劇人氣榜第三。而《小歡喜》以13.08%的市場佔有率位列電視劇劇霸屏榜第一;在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的最新收視率也雙雙破1,雲合數據正片有效播放量也達41.8億。

其次,是套拍模式,即一次性拍攝完成所有續集。

比如,2017年《歡樂頌》大火之後,騰訊宣佈繼續開發《歡樂頌》系列電視劇,同一批演員,同一批編導和製作團隊,但卻是全新的故事演員和人設。《歡樂頌345》一次性拍攝完成,共歷時228天。雖然《歡樂頌》系列後續的口碑有較大爭議,但此舉無疑是最大程度的保證了原班人馬和故事的延續性。

其三,是統一版權、提前規劃。

比如,《鬼吹燈》系列,《鬼吹燈》IP的影視開發,一度曾呈現出混亂的狀態。直到2015年企鵝影視買下八部《鬼吹燈》的網劇改編權,並宣佈將逐一開發上線。並從《龍嶺迷窟》開始,開啓了多部連拍的季播劇規劃,確定了潘粵明、張雨綺、姜超組成的固定演員陣容,在上一季和下一季的內容上穩定銜接,爲後續留一個可能性。即便是某一季的口碑出現問題,主創也能在下一季中及時修改。也就是說,主創有了試錯的機會。

從這些嘗試中可以預見,續集開發必定會成爲國產劇集市場的一大重要的發展方向,因此,在這種趨勢之下,可以預見,從儲備IP到開發續集,“可持續發展”或將變成影視行業選擇項目的一個衡量指標。

不變:精品化的戰略佈局

不過製作方們想借此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還需要一個累積和沉澱的磨合過程,而在視頻網站的付費模式引導下,內容的精品化競爭同樣在加劇着,續集製作的進一步蛻變。

從最新開機的續集項目可以看出,各大平臺都在爭搶熱門續集的獨播權,獨播已經成了各大平臺的主流播放模式,優質大劇的版權已經成了各大平臺的必爭的東西。例如《大江大河1、2》原本是在愛優騰三家播出,《大江大河3》則成了愛奇藝獨家。另外還有些續作更換了播出平臺,例如《長安十二時辰2》從原播出平臺優酷,變成了芒果TV,版權爭搶異常白熱化。

另外,降本增效爲劇集精品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基礎,這幾年平臺把優質資源全都集中在頭部內容上,這對於製作團隊的要求也更高,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創作上,專注劇集內容質量。對於續集的開發平臺也不再盲目跟風,最近開機的續集項目,在拍攝第一季時就在爲下一季的開發做準備,且第二季前期籌備都用了較長的時間,一般都等到劇本完善、演員檔期談攏後才宣佈開拍,爲劇集質量保駕護航。

原班人馬的穩定性、延續性,給商業化操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符合長視頻平臺IP化思維和IP化運作的戰略思考。儘管面對的市場競爭更激烈,但同時出“爆款”的概率也逐漸增加。

結語

續集是影視產業的一個重要符號,它要求一個產業運營的框架來提供創意、網羅明星去複製成功的要素,在這一點上,歐美顯然是非常有經驗的。而現在國產續集也開始走向成熟,說明了從業者對影視行業的市場化已經形成共識,劇集的多維屬性也在被慢慢強化,這是國產劇集對於產業規律遵循的嘗試,相信在明年國產劇集將迎來續集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