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加強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提升人力資本質量
特約評論員 劉波
近日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狀況,是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程度的關鍵指標,一個現代化強國必須擁有發達的教育、領先的科技和高素質的人才。近年來,由於西方保護主義的興起,一些中國高科技企業對外出口、投資受到一定限制,這更加突顯了教育、科技、人才的戰略地位和重要性。教育、科技、人才構成三位一體的統一體。振興教育、發展科技、實現經濟增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基礎在於高質量的教育發展,在於人力資本質量的提升。
在加強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爲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開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活動,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並推動學前教育普惠發展,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同時應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引導規範民辦教育發展,大力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在高等教育方面,應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和資源結構佈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增強中西部地區高校辦學實力。
爲了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應當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並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部署實施一系列重大科技項目,加強顛覆性技術和前沿科技的研究。同時應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激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深化產、學、研、用結合,支持有實力的企業牽頭重大攻關任務,並深化科技評價、科技獎勵、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制度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舉措。同時在社會文化風氣方面,應在全社會加強科學普及工作,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形成求真好學、精誠創新的普遍社會氛圍。
爲了全方位地培養和用好人才,應當加大對青少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建設高水平的人才高地,吸引和集聚高質量人才,並促進人才分佈區域的合理佈局和協調發展。同時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優化工作生活保障和表彰獎勵制度,通過合理的激勵機制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人盡其才的良好社會局面。
新型舉國體制是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攻關制度,這對於中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擺脫“卡脖子”困境、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型舉國體制的誕生是對傳統舉國體制的創新性發展,是在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的基礎之上,注入政府主導的科技攻關力量,組織、凝聚起全國上下的科技力量、科技資源,協同攻克關係國家戰略性發展的科技難題。這是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的協同發力,政府和市場的力量形成有機統一的關係,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決定》對於科技、教育、人才關係的論述,是對新形勢下處理好各種戰略關係的指導,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指南。在各個方向上,都要發揮政府和市場的協同作用,在發揮市場高效率優勢的同時,以政府力量去彌補市場不足,發力解決重大戰略性問題。同時要處理好人與資源的戰略關係,在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基礎之上,發揮人力資源潛力,更好地利用國家資源,在新時代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當然,自主創新、自立自強絕不是閉關自守,而是要在開放合作中實現科技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雙重目標。在對各種戰略關係的辯證理解、綜合思考的基礎上,中國的教育、科技事業和人才隊伍建設必將迎來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