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刻不容緩

(圖/Shutterstock/達志)

2024年臺灣教育團體進行「2024年全國家長最關心的十大教育議題」問卷調查。問卷包括3282位家長、1142位社會人士、777位教育工作者、178位學生,相當具有代表性。統計結果,重視度第一名的竟然是「品格教育」,而非長期被關注的學習歷程、入學方式等議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

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根據教育部校安系統,去年高中職以下的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爲案件逾兩萬六千件,平均每天發生71件暴力事件;兒福聯盟去年的調查也顯示,近三成兒少不認爲自己在學校安全,去年底的校園割頸案更令家長憂心忡忡,但教育部多着重事件處理與補救,未提出系統性預防政策。近日,中正高中學生施暴教師影片流傳,更透露出教師都已成爲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欲求助於教官,但教官已無管理的權威,遑論問題更嚴重的國中小並無教官的編制。

針對家長質疑,教育部表示,後續每半年將公告「校安通報各項數據」,每年委託專家學者分析發佈「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讓全民定期瞭解校園安全情況。但數據無法解決問題,家長要求的是進行源頭的梳理與防範,方能化解臺灣校園甚至整體社會的暴戾之氣,因此,「品格教育」才如此被重視,且品格教育必須從小進行。

翻開108課綱,國小「校定課程」就可以有系統地進行品格教育。「校定課程」是彈性學習課程,一二年級有2-4 節,三四年級有3-6 節,五六年級有4-7 節,皆可進行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每一年級一週若能安排一節課,有系統地進行品格素養教育,家長並定額手稱慶。教材可以融入經典、史料、倫理道德等,而以誦讀、吟唱、說故事、角色扮演、團體活動等方式進行,潛移默化中建立知識系統並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教材及師資可以參考各地讀經班的經驗,因地制宜建立校本課程。

中華文化圈自兩漢以來,一向重視品格教育。1949國民政府遷臺,更強調「德智體羣美」五育,德育居首位。但自1994教育改革思潮成爲臺灣教育主流之後,一切價值觀向西方看齊。西方重視個人權益,我們則重視羣體利益,必須整理爬梳,去蕪存菁,才能據以鎔鑄現代臺灣的公民品格。不能一味追隨西方,拾人牙慧,放任兩種價值觀互相拉扯,製造兩代隔閡及社會紛亂。(作者爲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