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被WHO列爲年輕人失能疾病第1名 全臺約200萬人受苦
▲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神經內科醫師林高章建議,治療慢性偏頭痛,應與應與信任的醫師討論,不要看不好就一直換醫師,畢竟它是一種慢性病。(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偏頭痛病人的表現千變萬化,原先偶發性偏頭痛,因疾病的不瞭解及忽視,最後變成慢性偏頭痛,合併過度藥物依賴性頭痛,這些場景每天都在醫院上演,偏頭痛是一種病,不像頭痛只是一個症狀,嚴重發作幾乎難以上班或上學,15歲以上盛行率約9.2%,如果包含兒童或青少年,全臺約有180-200萬人受偏頭痛所苦。
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神經內科醫師林高章舉案例指出,1名28歲許姓女子,頭痛病史7年,每次嚴重頭痛發作時都伴隨頭暈噁心,就診過許多醫院急診做過多次電腦斷層,都告知並無異樣。然而頭痛仍然持續發作,到現在必須天天服藥仍然無法完全緩解。許女擔心是否有其他病變,要求醫師做進一步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還是正常!
另名52歲黃女士,偏頭痛已有30年,時常爲嚴重症狀所苦。發作時必須藉着成藥控制,稍緩解卻無法根治,最近因工作關係,頭痛頻率增加,症狀加劇,苦不堪言。經診所醫師轉介,評估是否需要接受拮抗劑注射治療。
林高章醫師說,偏頭痛常常發生在年輕女性,20-50歲居多,而女性忍痛耐力強,不到最後關頭通常不願就診,也因此近來發現慢性偏頭痛有增多的趨勢。何謂慢性偏頭痛?當每月頭痛發作大於15天(其中8天有類似偏頭痛樣的噁心、嘔吐、搏動疼痛感),且連續大於3個月,就是慢性偏頭痛。慢性偏頭痛約佔2%,全臺約有4萬人承受慢性偏頭痛之苦,或到處看病,或尋求偏方。
然而不正確的服藥觀念(有痛吃不痛就停藥,或天天服用止痛藥)、過度忍痛、醫師診斷不正確、生活壓力、氣候溫差等,通常是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讓頭痛變得難以承受。
本身爲臺灣頭痛學會理事長的林高章醫師呼籲,對於一直控制不好的頭痛、或每月發作頻率太高、或頭痛強度>6-7度(1-10嚴重度)者、或嚴重影響作息、或影響上學上班的人,宜儘早找頭痛醫師評估,接受完善評估及治療,減少發作,找回生活品質。畢竟醫學發達,目前偏頭痛已有俗稱標靶藥物的治療了。
林高章醫師指出,對於慢性偏頭痛病人,目前除了口服藥物(神經穩定劑、乙型阻斷劑、三環抗鬱劑等)外,肉毒桿菌注射也於2020年2月起經健保署核可使用,估計每3個月可以幫病人省下3萬元的費用。然而由於肉毒桿菌注射需要在頭部31處注射155-195單位桿菌素,阻斷興奮神經物質傳遞以達止痛效果,因此需要專業技巧及認證,且須事先健保審查通過,目前僅限神經內、外科醫師方可執行。此外,2018年美國FDA通過4種類似標靶藥物用於偏頭痛的治療。這是一種偏頭痛主要神經傳導物質CGRP抑制劑,爲偏頭痛的治療帶來一線曙光。
林高章醫師建議,不是每個病人都需要注射該類藥物,如果生活作息規律、醫囑規則服藥、適度運動改善體質,約6成病人可以得到緩解;而慢性偏頭痛病人經由適當藥物及衛教,自我調適、減壓、生理回饋機制,也有機會減少頻率及頭痛強度。當藥物治療6周以上都未見改善,或肉毒桿菌注射2次仍未改善,或頭痛發作嚴重度超高(8-10度或以上),或合併叢發性頭痛(一種激烈偏頭痛樣發作,男生多,合併流淚、流鼻水、眼結膜充血),或頭痛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等。
林高章醫師建議上述病人,可以和醫師討論,看看是否需要皮下注射CGRP拮抗劑。畢竟藥物不是仙丹,不會一次就完治,雖然臨牀實證有1-2成機會達到10%完全無痛的機會,有6成可達到75%的頭痛改善,而有些病人要注射3個月後才見改善。所以需要何種治療模式,應與信任的醫師討論,不要看不好就一直換醫師!畢竟它是一種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