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裕民力助國家隊 晉升國際隊

工研院副院長裕民表示,工研院發表新冠病毒檢用的「核酸分子檢測系統」,可在感染初期的0至7天病毒濃度尚低時即可篩檢與確認,精準度高達90%。(郭吉銓攝)

正壓式檢疫亭。(工研院提供)

俗稱「開罐」的核酸分子檢測系統。(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簡歷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工研院先配合組建口罩國家隊、又推出病毒篩檢疫開罐、減輕醫護人員負擔的正壓式檢疫亭,研發首臺醫療級呼吸器原型機,以及智慧居家管理APP,成爲疫情中不可或缺的尖兵。這支防疫國家隊作戰羣,背後有一位後勤指揮官,就是62歲,在工研院服務32年的副院長彭裕民。

一個陽光熾熱的午後,彭裕民坐在會議室內,回想肺炎疫情初始工研院投入的起點。他說是在農曆年時,到大賣場看到口罩被搶光,意識到當年SARS來臨時的恐懼感回來。因此春節恢復上班後,內部立刻對此召開會議。

被譽爲臺灣之光

彭裕民是材化所長出身,發明全球獨創的電池短路絕緣材料STOBA,讓他被譽爲「臺灣之光」。疫情會議召開後,掌舵前瞻研究的他負責技術領域,另一位副院長張培仁對口政府平臺。兩人先要前端部隊把疫情產品需求調查出來。

當時工研院盤點50項左右清單,但審查後打掉一半,剩下2、30項。截至目前爲止,已正式發表防疫相關技術與產品8項,繳出好成績。        「這次給大家最深刻的感覺就是口罩國家隊。」彭裕民說,疫情開始時,當時的經濟部長沈榮津法人、材料、廠商匯聚一起,組成口罩國家隊。工研院以自身檢測,找不良率專長,與廠商一起討論。最終協助口罩日產能在疫情嚴重時拉昇至1500萬片,給大家一個安定的心。

口罩之後,國家隊愈做愈進入核心,像新冠病毒篩檢「核酸分子檢測系統」(簡稱疫開罐)。彭裕民說,疫開罐是針對新的病毒,怎麼把裝備零組件準備起來,還要官方驗證。加上臺灣確診數少,因此一直跟團隊說,要跟國外巴西、美國、捷克泰國等,進行國際合作

鑑於醫護人員進入隔離病房必須花5至10分鐘穿全套「兔寶寶裝」,工研院也與臺大新竹生醫、新竹馬偕合作開發正壓式檢疫亭。回溯當初在光復院區討論這件事時,彭裕民當場同仁立刻跟醫院副院長回去,把醫護人員需求瞭解清楚,一刻也不耽擱。

研發APP節省人力

另外,看到新冠疫情居家檢疫,鄰里長一天要跑好幾次,彭也馬上請資通所同仁跟新竹市合作,研發智慧居家關懷管理系統APP,爲鄰里長節省人力。

從口罩、檢疫亭,到居家智慧管理系統開發,彭裕民很強調使用者需求,有問題回饋立刻改善,「每一個產品都是從需求來的。」

疫情突如其來,資金部分也得忙着籌措,這部分彭裕民也承擔要角。他說工研院自身有3到5年長期前瞻計劃,一年預算約13億,政府先讓工研院自主挪移5000萬研究。另工研院研發獎金,彭也爭取先撥5000萬,湊成1億,把經費先轉用到防疫計劃上。

這次臺灣疫情守住,加上臺灣市場不大,彭裕民因此強調把握時間,乘着全世界還缺的時候,趕快把防疫產品做出來讓全世界用。大家一起去努力,把臺灣國家隊變成國際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