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大糧倉政策 臺南農改場至雲林推「水旱新輪作模式」

配合大糧倉政策,臺南農改場在雲林縣古坑鄉推「水旱新輪作模式」。(臺南農改場提供/張朝欣雲林傳真)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爲配合政府大糧倉政策,將調整水稻雙期作田區模式,藉此建立以雜糧作物爲主、水稻爲輔的「水旱新輪作模式」,15日在雲林縣古坑鄉大自然莊園舉辦「中間作水稻臺南19號有機栽培田間觀摩會」,吸引不少農民參加。

臺南農改場表示,利用農改場育成的水稻新品種臺南19號特性,生育日數約105天,早熟、稻穀產量穩定、米質優良、米飯帶有芋香味、稻穀耐貯藏性佳、抗葉稻熱病、抗倒伏能力良好、脫粒率適中等特色,可於5至8月生產作爲中間作。

臺南19號搭配早春種植大豆或甜玉米的水旱輪作,不僅減少雜草與病蟲害防治費用,且1期作種植大豆與玉米,較同樣1期作種植水稻的用水量減少60至70%,又因水旱輪作可減少雜草與病蟲害防治費用,經濟效益不亞於雙期作水稻田。

農改場指出,以中間作水稻最大效益在慣行栽培區爲例,新輪作模式經濟效益較雙期作水稻高,早春種植甜玉米後種植中間作水稻,農民每公頃淨收益21萬2700元,較1期水稻、2期水稻的13萬6000元高出7萬6700元。因此新的輪作制度在慣行栽培區,不僅可節省水資源,亦可增加農民淨收益。

農改場說明,此次觀摩會示範區大自然莊園的有機栽培,甜玉米(華珍)的含苞葉鮮果穗每公頃產量爲1萬3476公斤,以有機市場的每公斤37元計價,每公頃收益49萬8612元,加上轉契作及農業環境基本給付獎勵金3萬元,總收益每公頃有52萬8612元,扣除田間作業生產成本,每公頃淨收益達26萬901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