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預言應驗!若無意外,未來3年,樓市或大概率迎來3大走向

SOHO創始人潘石屹早在2018年就預言了房地產可能存在的風險和走勢。回過頭來看,潘石屹也成爲了能全身而退屈指可數的房企老闆,其他不談,就商業眼光這一塊,有人把他比作內地李嘉誠一樣的人物。爲什麼這麼說?看看他2018年的專訪視頻就知道了。

當別人問及他,別的房企規模越做越大,一年賣4000億、5000億,你卻“拋售”400多億物業,爲什麼你卻走了完全不一樣的道路呢?潘石屹一言以蔽之,是基於“對市場和未來風險的判斷不一樣”。

他進而解釋道,在2008年時,他說只要不幹違法亂紀的事,房地產發展空間很大,上漲幅度很大,可以說是沒風險,但到2018年時就完全不一樣了,大房企借的債是外匯的債,但收入卻是人民幣,兩個匯率不一樣。事實也證明,從2020年巨無霸恆大恆大美元債暴雷開始,此後包括華夏、藍光、陽光城等一衆千億房企境外債相繼暴雷,按照業內的說法,借的境外債是實打實的,但自己的財務做賬又是另外一回事,匯率差是壓垮房企債務暴雷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外,潘石屹之所以判斷出風險因爲還有一個邏輯。房地產持續上漲了10-15年了,一旦跌了,假如跌20%-30%,你的資產價格、在建工程、房子能不能經受得住?這些在潘石屹評估看來,2018年房地產存在的風險點就比較多了,所以他從2016年開始就沒再拿地了。爲什麼沒拿地,潘石屹解釋得很清楚。在他看來,主要看兩個常識,一個是供應量和需求量是否平衡,另一個是回報率,銀行的貸款利率是4.9%,買了地、建了房,但租金回報率卻只1%,很顯然,這是行業的不正常現象,不可持續。

那個時候,估計沒多少人相信,因爲很多房企的規模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大幅擴張的,當年有超過30家房企銷售額都在千億之上,比2017年增加了將近一倍。一直到2020年和2021年,千億房企增至40家以上,在良好勢頭下,頭部房企甚至一度提出了萬億銷售規模的目標。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潘石屹的判斷和他做出的決策,是不是感慨萬千?

當然,歷史不會重複,但也不是不可預判,像潘石屹那樣,如果能挖掘出行業的關鍵因子變化,普通人其實也能洞察行業的變化。從現在看來,未來3年樓市起碼有3大走向:

首先,因斷貸而引起的房價波動不可忽視。

根據第一財經的統計,2020年-2021年,是經營貸進入樓市的高峰期。那個時候,樓市處於火爆期,正常的房貸利率創歷史新高,一些房產投資者爲了獲得較低利率的資金,紛紛借道經營貸款,寄希望樓市漲一波再賣掉房子償還貸款。但結果就是那麼殘酷,一般來說,經營貸也就3-5年貸款週期,2024年開始的未來3年,經營貸進入到期續貸高峰期,現在留給購房者的就兩個選擇:一是續貸,二是房子變現償還。從現在看,這兩個選擇都因爲房價明顯下跌而操作困難。

原因不難理解,如果要續貸,會面對銀行對房產的價值進行重新評估,一套500萬的房子,如果價格下跌20%(現實中可能比這個幅度還大),如果再續貸的話,銀行只會按照400萬的評估值算,如此,你就還要補100萬的差價;當然,變現也不容易,一方面是市場不行,不容易找到接盤者,另外一方面,同樣面對房產價值縮水,即便賣掉也未必能填補貸款窟窿。

2020年、2021年經營貸連續兩年增長20%,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小區出現類似上述情況的房子,家庭又遇到工作、收入不穩定,續貸的那筆巨資肯定是補不上了,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變現清盤。那麼,只能以更低的價格纔可能找到接盤者,這無疑對小區的房價體系形成衝擊。

其次,房產分化是趨勢。

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高層住宅與多層住宅分化。

前面有提到高層住宅話題,這是多年住房市場的成果,起碼解決了進城“新市民”的居住問題。但近年也出現了高層住宅火災、大風把窗戶吹掉(近一個月都有兩起,發生在江西南昌和湖南常德)等現象,讓身邊人重新審視高層住宅的利弊,相比視野,人們可能更重視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而且,隨着樓齡老化,相關的設施設備問題逐步顯露的概率越來越大,這些都是高層住宅在本輪樓市調整過程中抗跌性更差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認,像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大城市由於土地金貴,高層住宅在覈心地段還會發揮重要作用,其價值還會比較堅挺,像上海上百億的高層豪宅熱銷就是例證。但對大多數城市而言,城市開發強度一半都不到,還有大量待出讓土地、閒置廠房用地變性住宅等等,按照現在的樓市調控方向,未來將有大量的低密住宅上市,這無疑會分流高層住宅的客戶。可以預見,但凡經濟條件滿足,將有越來越多的人“棄高選多”。

另一個是豪宅與普通商品房分化。

很多人可能沒想到,即便是這樣低迷的市場,上海最近還成交了單價100萬/平米的老洋房。雖然這樣的房子與大多數人無緣,但我們可從中看到一個趨勢:那就是好房子從來不缺市場。

現在掛在不少人嘴邊的是,我們的人均住房面積已經超過40平米了,住房已飽和。這其實僅僅是從量上來說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不少家庭都有兩套房子,但沒有一套真正能打的,即便是兩套房子都賣了,也僅僅能換一套勉強過得去的房子。但有錢人就不同了,他們直接就是豪宅起步,你認爲貴的房子不是你的菜,但對他們來說則不是事。

你認爲這樣的房子流通性比較小,沒人接盤,實際這僅僅是你的想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種現象,但凡是豪宅小區,所掛出售賣的房源其實是極其少的,不像普通小區,一個小區少則幾十套,多則幾百套二手房在賣,在樓市低迷期,一點議價能力都沒。豪宅小區之所以掛牌少,一方面是自住,另一方面是物以稀爲貴,即便不住,有錢人也會把它作爲沉澱資產的標的,不會輕易售賣。

未來普通商品房確實面臨比較嚴峻的問題,主要是量太大了,富人看不上,一般人又用不了那麼多,但凡家庭經濟條件好轉,這類房子都是被作爲轉賣的對象。而且未來還會面臨房產稅(面積起徵)和保障房供應的壓力,“錢途”可謂一片黯淡。

最後,拆遷力度將加大。

由於樓市低迷,目前住建部已要求各地制定未來幾年的住房發展規劃,要求土地供應與人、錢掛鉤,其實就是控制土地供應節奏,這其實是減少住房增量。但是,目前全國新房待售面積已經超過了7.6億平米,比上一輪去樓市庫存前的量還多,如果再加上累積的未開發地塊,那更是不敢想象。如何增加需求量去化待售庫存是提振樓市的當務之急。

都知道,上一輪去樓市庫存(2015-2018年)是採取的棚改拆遷方式,效果很明顯,兩年時間就把樓市庫存去化得七七八八。但樓市這次面臨的環境則是明顯不同,無論是經濟環境,還是房企債務壓力,都不可同日而語。要想消化當前的樓市庫存,僅僅靠現在的降低房貸利率、降低首付、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包括降房價都不是那麼管用了,主要是大家都沒錢,咋買?所以,最終還得是拆遷,而且還要比以往的力度更大。

現在看確實是如此,目前推出的多項舉措中,都包含有拆遷的內容,比如舊改、城中村改造、成片聯動改造。說白了,就是能拆盡拆,總有一款適合你,可以預計,只要樓市恢復乏力,拆遷的力度只會加強,不會削弱。只不過,與過去比,未來幾年的拆遷直接發錢的現象會減少,取而代之的則是“房票安置”,你拿着政府給你的“房票”,直接到待售庫存房源池子裡選房。

在筆者看來,雖然不比過去發拆遷補償款來得直接,但給你的房子也不是傳統意義的安置房,而是實實在在的商品房(已建好的,與市面上銷售的商品房無異),這可能是樓市去庫存期最受益的羣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