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大趨勢,有3個方向

一場生產力的變革,正在到來。

‍‍‍‍‍‍‍‍‍‍‍‍‍‍‍‍‍‍最高領導人提到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詞彙——“新質生產力”。

什麼是新質生產力?它對中國企業意味着什麼?我們具體講講。

新質生產力,釋放出什麼信號?

在黑龍江考察期間,最高領導人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在9月7日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最高領導人再次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一句話中,出現了5個新,落腳點是新動能。

“新”是指相對於傳統生產力而言,它涉及的領域新,比如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和電子信息等領域。

“質”是指其技術含量高,比如強調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強調把創新驅動作爲關鍵要素。

從經濟學角度看,“新質生產力”是一種新型生產力,代表了一種生產力的躍遷。

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爲主的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

這與二十大報告中多次提及的全要素生產率,其核心方向極爲相似,指向科技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僅用幾十年的時間,就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路程。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意味着“傳統基建時代”正式結束,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到來。

產業是經濟之本,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國家的發展、產業升級離不開企業,中國企業想要形成新質生產力,把握未來發展機遇,必須要轉型:

1、科技創新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時,談到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一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我們談論自主創新,科技自立,突破卡脖子技術,其實就是不斷提高生產力的過程。

從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來看,每一次大的文明飛躍,人類創造財富的能力都會有數以十倍、百倍計的提升。

工業革命之前,世界的人均GDP是長期停滯,(增長曲線)幾乎是平的。但在工業革命(19世紀)至今的兩百多年時間裡,世界人均GDP幾乎呈現出多個數量級的飛躍。

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的躍遷,真正的原因就是科技創新。

新時期,人類迎來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大數據、互聯網、雲計算、區塊鏈及人工智能等工具體系爲代表的生產力,是完全不同於傳統的新質生產力,會帶來不同於以往的新質發展。

2、數字化轉型

2017年,數字經濟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後,數字經濟是新經濟形態。

不同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生產要素,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是數據。

國家曾提出三大工程,爲數字經濟指明瞭方向:

一是數字工程,即數字經濟產業化,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移動互聯網,每一種技術都可以直接爲社會服務,每一種技術都會形成自己的產業體系。

二是數字技術創新工程,包括機器視覺、觸覺等智能傳感器,高性能芯片、移動通訊、操作系統、工業軟件、算力等硬核技術創新。

三是融合工程,將數字技術融合到工業、農業、商業及整個城市社會發展中去,賦能於工商業發展。數字技術一旦賦能,即便不增加投入也將增加產出,目前中國這個環節還比較薄弱,一旦成功融合實現萬物互聯,將構建出更大的消費市場。

到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同比名義增長10.3%,足以看出數字經濟蘊藏的巨大潛力。

數字化轉型不是錦上添花的備選題,而早已成爲關乎企業生存發展的必選題。

3、綠色化轉型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中,能源是最核心的推動力。而工業文明的副產品就是溫室氣體。

IPCC通過研究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就是:如果人爲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全球升溫超過2℃,那麼將給地球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人類文明的發展印證了恩格斯的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2020年9月22日,中央提出“3060”雙碳目標,即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不同於傳統的工業經濟,主要依賴消耗自然資源,綠色生產力意味着企業要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短視做法,抓住綠色轉型的機遇,依靠科技創新破局,自覺推動低碳發展。

短期內,低碳轉型過程中,傳統高碳行業萎縮或轉型,投資和產出下降可能會拖累經濟增長。而新興綠色行業不足以拉動經濟增長。

但從中長期來看,隨着各項政策落地,大量投資和技術進步後,勞動生產率將逐步提高,進一步拉動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預測,如果到2030年實現減排25%,則到2030年,全球經濟增速平均每年放緩0.15-0.25個百分點。但如果遲遲不採取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經濟增長所受的衝擊將更大。

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到來,誰能抓住機遇,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主動權。

一個生產力躍遷的企業樣本

中國企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迫在眉睫,作爲中國奶業的龍頭企業,伊利是生產力躍遷的很好的樣本。

目前中國奶業面臨嚴峻挑戰:

1、關鍵技術被卡脖子。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源頭性技術的重要性,實際上我國卡脖子的不僅僅有芯片,還有奶源和草源。原料上難以實現自給自足,意味着乳企在產品價格上也將受制於人。

基於此國家提出“奶業振興”的戰略時,專門提到了解決奶源和關鍵輔料的問題。

2、消費疲軟。

面臨新一輪行業下行週期的壓力,中國下游乳製品消費放緩。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乳製品產量爲3117.7萬噸,增速較2021年大幅放緩。2023年,國內乳製品消費仍呈現弱復甦態勢。這倒逼中國乳企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在此背景下,伊利仍然保持持續增長,推動中國奶業高質量發展,在於提早佈局,自我變革,加快形成奶業新質生產力。

伊利集團總部

11月9日,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潘剛在2023年伊利領導力峰會上說:“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加速產業升級、拉動經濟增長。我們也要加快形成‘奶業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奶業走向更創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這既是現實所需,更是未來所向。”

在伊利看來,加快形成“奶業新質生產力”,有三個關鍵詞——創新、高效、可持續,具體有五個方面:

1、推動科技創新,構建核心競爭力

2020年,伊利成功躋身全球5強,創下迄今爲止亞洲乳企在榜單上的最高排名;站在全球乳業5強的新起點,伊利定下宏願,要在2030年實現“全球乳業第一”的目標。

伊利是有底氣的。

在疫情波動部分品類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伊利持續增長,前三季度營收974.04億元,同比增長3.77%。這很不容易。

從財報上看,伊利產品的結構升級是品類增長的主要動力,2022年伊利新品營業收入佔比保持在12%以上,業績增量顯著。

伊利新品迭代能力確實很強,從控血糖牛奶,再到常溫活性乳鐵蛋白有機純牛奶,僅2023年上半年,7款新品爲伊利貢獻近10億元。

伊利能夠做大做強,實現高質量發展,表面上看是產品結構升級,背後是技術創新做支撐。

很多人認爲奶業是農業密集型產業,實際上奶業是科技密集型。

伊利把創新提到了很高的戰略位置上,董事長潘剛在公開的演講中,多次把創新視爲發展的第一動力,提出“不創新,無未來”。2022年伊利年報中搜索“創新”兩字,結果出現了79次,內驅力是企業持續創新的內生動力。

但科技創新不是說說而已,需要捨得下血本,投入真金白銀,我們來看一組數據,足以窺見伊利的研發能力:

在全球範圍內佈設15個創新中心,17個國家和省部級創新平臺;

2022年研發費用位居國內乳製品行業第一;

截至2022年底,伊利全球專利申請總數、發明申請總量位居全球乳業第二名,成爲引領奶業振興的創新高地。

技術創新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轉化爲成果,用於生產和生活。伊利向來重視源頭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發,並轉化成產品。如今,伊利建成奶牛核心育種場;2023年頭茬苜蓿指標達到美國苜蓿草一流水平;獨創專利LHT乳糖水解技術,解決亞洲人乳糖不耐受的難題;自主研發專利益生菌“BL-99”,加速了進口替代的進程。

伊利科研人員正在做奶牛生產性能測定

新質生產力核心在科技創新,關鍵在成果轉化,目的是高質量發展。低端、低質的產品容易被模仿和抄襲,而技術創新就是伊利的那條護城河,是構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2、建立全鏈數智化,提升“數字生產力”

過去,大衆對於牧場的印象是家庭式散養、人工擠奶。如今的牧場不可同日而語。

在呼和浩特的土默川平原上,伊利建了一座現代化的智慧健康谷,走進去就會發現,偌大的生產車間工作人員很少,AGV無人駕駛小車能自動躲避障礙物、碼垛機械手臂有條不紊地工作……在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裡,牛的動態只需要一部手機就能看到,還能自動投喂飼料,精準度98%,真正做到全程可追溯。

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製造產業園實時數據監測圖

2019年,伊利就開始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是業內的先行者。

伊利數字化轉型中,最大的亮點是實現了全鏈數智化,從生產端到消費端,數字內嵌於每個環節中,建立的是一整套數智化生態系統,真正實現降本增效。

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無論是生產效率還是產量都很驚人,液態奶生產基地每天能處理6500噸原奶,擁有全球速度最快、每小時灌裝40000包的生產線,足夠“供養”一座千萬級的城市。數字化也帶動生產管理的精益化,整體採購成本對比行業平均下降了5%到7%左右。

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杆基地

當前端消費的需求越來越複雜化、個性化,企業如何快速響應?

伊利的答案是,借數字技術,敏捷創新。

伊利的數字化轉型“以消費者爲中心”,例如開發的智能洞察系統,能與1.5億消費者在線協同、共創新品,曾在10天內徵集1500多名消費者參與新品包裝的共創,打造爆款產品。

伊利認爲企業要做數字化轉型,組織數字化能力是關鍵保障。

2019年,伊利成立了獨立的數字化轉型執行部門——數字化中心,後升級爲數字科技中心,設有一套分層培養體系,比如對管理者,主要培養其數字化領導力;對數字化專業人才,把他們打造成既懂技術、又懂數據、同時還懂產品運營的六邊形戰士。

在伊利身上我們看到,數字技術不是虛擬的、虛幻的,而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真實動力,也是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3、構建零碳產業鏈,提升“綠色生產力”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畜牧業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大戶”。

比爾·蓋茨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中,曾關注牛養殖給環境帶來的壓力。蓋茨基金會的數據顯示,如果全世界所有牛是一個國家,那麼它的碳排放水平居全球第三。

中國則是乳製品消費和原奶生產大國,整體排放量約佔我國農業總體排放量的10% 左右。“雙碳”目標下,中國乳業低碳轉型勢在必行。

伊利是中國乳業最早關注應對氣候變化及碳減排的企業之一。

縱觀伊利減碳戰略,不難發現,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綠色轉型。

早在2007,潘剛就曾在首屆達沃斯夏季論壇上提出“綠色領導力”,並逐步升級爲“綠色產業鏈”理念,倡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發展”三位一體的發展理念。

2017年,伊利成立了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由董事長直接領導,確立了“標準+體系+實踐”的三位一體可持續發展模式。同年,伊利將供應鏈上游的牧場碳排放納入其碳盤查範圍。

繼2012年實現碳達峰後,伊利向碳中和邁進。

2022年4月,伊利在業內首發了雙碳目標及路線圖,設定的核心碳目標爲:到2050年前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分3個階段推進實施。

伊利集團零碳未來計劃路線圖

伊利的碳中和戰略的最大亮點是全生命週期碳減排,從種養端,到生產端、終端銷售,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

在產業上游,伊利有兩個“新”,一是創新技術,伊利以基因編輯技術,培養未來“低碳奶牛羣”,提高奶牛飼料轉化率,減少奶牛打嗝產生的甲烷排放,實現源頭減碳。

二是創新模式,伊利推行“種養一體化”的生態農業模式,提升了草場的碳匯功能;推進“光伏+牧場”模式,實現“棚頂光伏、棚內養牛”,減少用電量,打造低碳牧場。

在生產製造環節,伊利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體系、採購和使用清潔能源、打造“零碳工廠”。

伊利的碳中和戰略的另一個亮點是推出碳中和品牌和新產品。

很多企業將綠色化轉型當作成本和負擔,但伊利將碳中和當作契機,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

在消費端,伊利發佈了5款零碳產品,從中國首款“零碳牛奶”、“零碳酸奶”,到首款“零碳有機奶粉”,再到“零碳冰淇淋”,產品引發了熱議。既讓伊利獲得新的增長點,對品牌有宣傳效果,又可以幫助培養消費者低碳理念和低碳習慣。

相較於自身減碳,全產業鏈碳中和是更爲艱鉅的目標,實現路徑只有一條:協作。爲此,伊利啓動“零碳聯盟”,至今已攜手88家全球戰略合作伙伴組成“零碳聯盟”,爲供應鏈上的企業減碳。

對於好企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但彼得·德魯克的理解最爲深入人心,“企業家的使命不僅僅是經濟利益的追求,更是爲社會創造價值。”

正如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是爲了犧牲經濟效益,而是爲了探索出一條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新發展模式。

4、培養創新型人才,構建“人才競爭力”

著名宏觀經濟學家向鬆祚認爲人類創新首先在於思想,第二個核心動力是個人創新活力的爆發。

發展先進生產力,當然要依靠創新型人才,沒有人,就研究不出關鍵技術。

今天中國很多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激發企業裡每個人的創新活力。

在伊利,創新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趙六永,擁有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8項,解決了奶產品中水乳分離等行業工藝世界性難題;

巴根納團隊解決了乳糖不耐受人羣無法飲用牛奶的全球性難題;

80後科學家司徒文佑帶領的新生代科研團隊,爲中國企業首個“母乳研究數據庫”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由伊利牽頭建設的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集聚了包括乳品科學與工程專家任發政、家畜胚胎生物工程專家張涌等院士在內的100多位行業專家、1000多名核心科研人員和超過5000人的全產業鏈創新隊伍,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乳業頂尖智庫。他們不僅關乎着關鍵技術能否突破,也關乎技術突破能否商用,從而推動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真正實現可持續。

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

而伊利聯合其他共建單位正通過自主創新,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奶業高質量發展之路,搶佔全球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奶業科技創新樞紐。

伊利對人才是真重視。多年前,潘剛提出的“尊重人、凝聚人、發展人、成就人”的人才理念,視員工爲最寶貴的財富。

伊利培養人才頗具全球視野、與時俱進,爲員工打造技能提升的高端平臺。在伊利的全球人才發展中心,除了有“領導力發展中心”“專業力發展中心”,還建有“數字化學習中心”。

奶業轉型升級已經成爲行業共識,但與之相應的專業管理人才相對匱乏,伊利洞察行業發展需求,成立“牧場合作夥伴發展學院”“供應商發展學院”和“經銷商發展學院”,帶動產業鏈夥伴共生共贏。

科技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才能爲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5、創造全產業鏈協同價值,實現共生共榮

美國紐約大學教授詹姆斯·卡斯在《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一書中提出兩種遊戲觀,一種是有限遊戲,以取勝爲目的;另一種是無限遊戲,以延續遊戲爲目的。

作爲亞洲龍頭乳企,伊利打造的正是一場無限遊戲,爲行業創造了無限的可能。

由於乳業橫跨農牧業、製造業和服務業,產業鏈長且複雜,上下游具有不同邏輯。

伊利聯動全球合作伙伴聚焦痛點、協同交流,最大化地創造全產業鏈協同價值;

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與奶業上游牧場、農牧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帶動超過500萬養殖戶和農牧民增收致富;

爲1.2萬戶產業鏈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支持,累計融資金額超1300億……

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技術服務人員現場服務牧場製作青貯飼料

“厚度優於速度、行業繁榮勝於個體輝煌、社會價值大於商業財富”, 這三句話足以解釋伊利的價值信念。

伊利以更高維戰略眼光,相互合作,幫上下游企業找到自己的生態位,實現共生繁榮。

這纔是一個大企業該有的擔當,也將加速整個奶業新質生產力的躍遷。

結語

只有順應歷史潮流,才能與時代同行。

中國正在從互聯網時代的“後來者”,努力成爲新一輪信息革命的“引領者”。

而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爲產業升級和中國高質量發展指引了方向,只有加大科技創新,培育未來產業,抓住綠色化和數字化的趨勢,才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回到中國企業上,彼得·德魯克曾說企業的本質是爲社會解決問題,一個社會問題就是一個商業機會。

企業只有向新求變、持續進化,才能適應時代發展,實現自身生產力的躍遷,爲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資料:

[1]. 總書記提到的“新質生產力”,究竟是什麼?光明網

[2].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綠色低碳轉型對經濟增長有何影響?財經

[3]. 數字經濟:內涵與路徑,中信出版集團

[4]. 零碳社會:生態文明的崛起和全球綠色新政,中信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