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臺灣成本飆34兆 各國大搞半導體投資 慘遭報告打臉

全球各國打算在本土設立半導體供應鏈,恐怕得付出巨大代價。(圖/達志影像)

近期日媒報導提到,隨着晶片短缺提醒各國在本土設立先進製程生產線的重要性美國日本政府擔憂半導體生產集中在臺灣等特定地緣政治風險地區,以及日漸強大的大陸,將建立一條排除上述地區的半導體供應鏈。不過,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 (SIA)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想排除臺灣是不可能的事,因爲這會導致市場多出34兆成本

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美日政府打算打造一條不包括臺灣、大陸的半導體供應鏈,確保分散風險以及強健供應網絡的重要性。

據《路透》報導指出,當前半導體生產愈發集中某些地區,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變得愈來愈容易更容易受到天災和地緣政治影響

SIA報告認爲,全球晶片荒始於去年底臺灣晶圓代工廠產能滿載,又因日本瑞薩電子廠區失火、德州暴雪導致三星記憶體生產方無法運作,加上臺灣今年缺水危機,使得憂慮情緒不斷上揚,美國、歐洲以及亞洲部分汽車生產廠,面臨晶片短缺而短暫停工。

SIA報告提到,目前先進製程晶片生產有多達千道程序,這些程序更有來自於全球各地的複雜智慧產權化學品材料,以及半導體生產設備。不過,這些程序雖然分散在約50個國家,但有單一地區市佔率高達65%。

在先進晶片設計幾乎由美國獨佔,半導體生產特殊氣體由歐洲拿下,最先進的製造技術則是來自亞洲地區,臺灣就佔92%。SIA 就發出警告,一旦臺灣受到各種外力因素無法供應半導體,將對相關產業1整年營業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

也因如此,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去年宣佈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先進製程晶圓代工廠,預計在2021年至2029年投入120億美元,並預計在2024年量產5奈米制程。臺積電也在今年2月宣佈赴日投資設置先進封裝技術研發中心資本額不超過186億日圓,用以3DIC材料研究。歐盟也在今年提及將涉例本土的2奈米制程生產線,並點名臺積電、三星電子

SIA報告警告,各國想拉攏擁有先進技術的廠商當地設廠,單打獨鬥在國內複製供應鏈並不可行,因爲這會讓全球多出1.2兆美元(約34兆元新臺幣)成本,光是美國就會增加4,500億美元(近12兆元新臺幣),導致晶片成本大幅飆漲。

報告建議,在缺乏完整供應鏈的地區提供獎勵吸引投資,是提升最小可行產能辦法之一,若要將臺灣與南韓的產能轉移至國內製造,美國與歐洲政府若願意大力補助,最有可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