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變黑...曬後要趕快美白?「6個防曬迷思」一次破解

出處/康健雜誌

文/陳俊辰 圖/康健雜誌

夏日陽光毒辣,防曬更要加把勁。有些真假難分的錯誤保養觀念會害你花大錢防曬卻白費力氣,快來測驗看看。

錯。係數高低並不是關鍵,重點在於防曬乳有沒有做到「防滲入」。

光看瓶身的SPF和PA數值,無法辨別防曬品肌膚的影響。防曬劑(防曬成分)有物理化學性之分,物理性是在肌膚表層形成反光膜,以反射方式減少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化學性防曬成分則會大量吸收紫外線,使其不進入肌膚。

純物理防曬品粉粒大,使用後大多卡在毛孔、滲入風險小;化學防曬品多含化學合成酯或環境荷爾蒙,可能引發過敏皮膚病變,因此廠商需設計防滲入配方,利用大分子高分子聚合物薄膜,將防曬劑阻擋在肌膚表面,避免被吸收。

購買前可先測試防曬品,保障肌膚安全:

1.先弄清楚是物理性、化學性或混合型,化學防曬劑比例愈高,防滲入愈重要。

2.在臉上試擦一點防曬乳,若感覺刺痛代表成分滲入肌膚,表示廠商未考慮到防滲入的安全問題,可放棄。

3.防曬乳塗在手背等15分鐘,確定附著於肌膚後,用噴槍輕噴水,如果變成一顆顆水珠,表示防曬乳已形成防護膜;如果噴水後變白濁狀,甚至隨水流走,表示無法防流失、化學成分也滲進肌膚,少碰爲妙。

(圖片來源:pixabay)

錯。先擦美白抗老精華液,再抹上防曬乳纔是經濟有效的保養之道。

訴求多功能的防曬產品效果有疑慮,例如某些美白成分需在特定酸鹼值才能發揮作用,和防曬劑共存時能否穩定、有多少功效都是未知數;更重要的是,保溼、抗敏、抗發炎抗氧化等在皮膚表淺層就可發揮作用的成分,加在防曬乳裡還能生效;但美白、抗老成分要深入皮膚纔有用,如果用的是化學防曬、又考慮到防滲入的問題,額外添加的成分會卡角質層,失去意義,因此不建議花大錢購買多功能防曬乳。

錯。就算是去年的產品也沒關係,只要善加保存、在有效期限內使用都有效。廠商爲了宣傳,常出現不符事實的行銷話術,「去年的防曬今年無效」就是典型的推銷手法。

美白或抗老化等高機能性活膚成分放久會失效,但單純的防曬品不會,在期限內使用並無效力下降的問題。有時放置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乳化分層油水分離的現象,只要味道沒變,搖晃均勻後仍可照常使用。

看情況。在防曬乳流失的狀態下,確實每2~3小時就建議補擦;不過如果持續待在室內,沒有戲水、大量流汗、不停擦拭的情形,沒有必要時時補塗防曬,以免愈擦愈厚重。就算是強調清爽的配方,也會在臉上堆疊一層又一層保護膜,肌膚悶得透不了氣,反而容易出問題。

錯。曬太陽以後別馬上美白,因爲曬後肌膚細胞較脆弱,美白產品裡複雜又多餘的成分容易造成皮膚負擔,尤其果酸或pH值偏低的美白保養品更先別用。較安全的做法是等待肌膚自然脫皮、完全修復後再美白。曬傷一般需3~4天覆原,如果嚴重,約需要1星期。

錯。其實防曬乳只要擦上肌膚立刻就能發揮效果,不用空等20~30分鐘。只是市售防曬品多屬於乳化性基質,需要一些時間附着到皮膚上;而且防曬乳質地較黏稠,能均勻分佈在皮膚表面,防曬效果較好,塗抹量約是臉部頸部各1顆花生米大小(每平方公分肌膚應塗抹2毫克)。

有人誤以爲SPF50的防曬品,用量只要SPF25的一半就夠了,不只省錢、還不必塗太厚。但並不是塗一半分量就有一半效果,SPF50塗一半,效用大概只等於SPF7;SPF30塗一半隻剩SPF5.5,難怪不少人擦了高係數防曬品,仍像蝦子般曬得紅通通。防曬乳不能省,建議用量一定要足夠。

延伸閱讀:

太陽眼鏡這顏色最具保護力 挑選切記5要點

防曬可以用吃的!6類食物入列 咖啡一天喝「此量」能對抗黑色素瘤

防曬不等於防中暑!高溫留意4種「熱傷害」 嚴重恐致命

隨身帶暗紅色陽傘、短髮要注意耳廓等部位 皮膚科醫師私房防曬術

椰子油橄欖油能防曬兼保養? 皮膚科醫師解答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