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職場態度差 產業界要求加強「品格教育」

大學生結束四年的學習,即將邁入職場,是否能「學以致用」成了最大的關鍵。(圖/達志示意圖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畢業季等同於就業季,許多學子伴隨着驪歌踏上求職之路,但最近一份針對產業界調查卻發現,不少年輕人應徵態度不佳、除穿着隨便之外、遲到未先告知之外,甚至還抱持着「錢多事少離家近」的態度,讓許多企業界對應徵年輕人的態度瞠目結舌。

飛上枝頭的鳳凰,下一步該怎麼走?

華人父母重視教育衆所皆知,許多學童從小學開始,就在父母的「循循善誘」下前往補習班接受課後輔導,目的只爲了讓小孩能上好高中、好大學,等小孩領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父母也如同完成重大任務般功成身退,他們相信孩子一定會不辜負他們的期望,在大學努力唸書,爲自己的未來奮鬥。但是他們從來沒想過,孩子經過12年的高壓教育,大學通知書通常與「自由」二字畫上等號,許多人在強調自主學習的大學裡迷失了方向,極盡玩樂之事而遺忘學習知本,待大學4年轉瞬而過,莘莘學子也即將踏上社會,沒了名校光環的加持,卻也沒有出色的本事,讓許多年輕人在就業之海中載乘載浮,盼望抓住一根賴以維生的浮木

雖然上大學算是達成了人生重要的目標,但不是全部,許多學生在上了大學後成天玩樂,專挑輕鬆的課上,甚至翹課在宿舍打電動或睡覺,4年下來不僅讓從小打上來的鬆散基礎散落一地,也因爲此種無關緊要的態度,在就業時踢到鐵板。臺灣大學生就業態度普遍消極,許多大學生在畢業後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有些人爲了維持生活中的小確幸,甚至希望做一份「輕鬆且不用動腦」、「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此種態度讓許多企業搖頭嘆息。

大學排名重要,還是教育品質重要?

大學生會有此種態度,教改團體也要負一部分的責任,自從他們打響「廣設大學」這個口號開始,全臺的大專院校便從1994年的50所,增設或升格爲147所,達成了「人人念大學」的理想,卻造成大學文憑貶值。原本的教育基金也因爲大學增多而導致競爭激烈,僧多粥少,大學於是開始着重排名與評鑑,希望能拿到更多的教育資源

近年來,有些大學卻因過度重視排名而犧牲教育品質,有些老師爲了學習評量成績,或者在教學評鑑上拿到好分數,不僅考試放水,還讓學生「all pass」,這對學生的基礎養成是很大的傷害;且評鑑除了要求教授的教學品質,對教授的論文量亦有所要求,教學與論文兩頭燒,導致許多教授身體也不堪負荷。雖然教育部認爲學校的要求不能放鬆,教師也要以身作則,才能保障學生最後的學習里程也能紮實順遂,但最根本的還是根除大學排名的風潮,才能保證教師能夠全心全意將教育奉獻在學生身上。

大學文憑貶值,企業要什麼?

臺大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昨日舉行「學用落差因應策略論壇」,並公佈一份由臺師大電機系副教授吳順德分析機械類企業調查表,參與企業包括鴻海、冠億、友嘉實業、上銀科技明安、中鋼、新益機械、緯航、開發工業、東元電機等大廠。調查中指出,企業首重員工抗壓性、團隊合作精神、穩定度、配合度、表達溝通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再來學習意願與專業技能也是企業採用員工十分重要的考量

在訪談中,許多企業指出,年輕人職場態度不佳,有些大學生會玩線上遊戲,卻不會寫自傳;有些大學生雖然聰明,但是卻沒有團隊精神;還有些學生面試穿着隨便,遲到不事先告知,讓面試人員枯等;還有些大學應屆畢業生要求5萬元的起薪,但卻沒有特別的專業技能;更有些甚至因爲通勤時間需花10分鐘以上就不列入考慮。除此之外,分析中還指出,許多學校設計科系不瞭解產業的實際情況,造成所謂的「學用落差」,學校只教導紙上談兵的功夫,導致有些工科學生不僅不會設計機械,也看不懂設計圖,甚至連馬達也沒摸過。

民國65年時大學畢業生人數只有64,057人,到了民國10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高達309,333人,暴增的人數造成求職上的優勢被削減。在大學無鑑別度的情況下,「證照」成了企業選才時重要的判斷標準,有專業技術證照不僅影響就業機會,還間接影響到薪水的增幅。另外,外語能力也是企業選才時一項重要的考量,例如上銀科技選材標準規定,會德、俄語的人才,月薪都加1萬元。

年輕人求職困難、起薪偏低,政府怎麼做?

馬英九在520就職六週年演說上提到,勞動部從去年十月起推出「明師高徒計劃,協助肢障青年馬浩然拜師學習木雕工作,創造出自己的一技之長,未來盼望通過此目標培養出更多的「馬浩然們」。勞動部在此計劃上每月分別提供師傅與徒弟各5000元的指導費與10000元的津貼,並將徒弟的報名年齡下限從18歲修正到15歲,讓更多年輕人都有求職的機會。另外,政府還開設「職業訓練中心」幫助國人再次進入職場,勞動部調查指出,近年來因爲學用落差增大,來職訓中心報到的人有8成都是19到24歲年輕人,希望能練得一技之長,重返社會。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