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來北往》:年代劇與公安題材“不一般”的融合

開欄語:

近日,中宣部公佈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名單,電視劇《南來北往》《父輩的榮耀》《縣委大院》等7部“北京大視聽”作品獲獎。北京青年報與北京市廣電局聯合推出“北京大視聽·榮耀時刻”評論專欄,與“劇迷”們共同開啓深度品鑑之旅。

39集現實主義電視劇《南來北往》,在剛剛揭曉的“五個一工程”評選中獲獎,是繼2014年的《營盤鎮警事》後,時隔十年公安題材電視劇再度獲此殊榮。

創作

四十年裡一車廂的故事

《南來北往》作爲2024年“北京大視聽”重點文藝精品項目,既延續了近年受市場推崇的現實主義時代大劇的優良基因:如充滿年代感的精良製作、深耕現實又不失浪漫的創作手法、老中青三代優秀演員的強大陣容,又有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人物關係、敘事結構,厚重感和新鮮感兼備。它在年代劇與公安題材的充分融合方面爲電視劇創新帶來有益借鑑,破收視紀錄的傳播效果也印證了傳統敘事藝術的經典魅力。

經過三年多精心打磨,電視劇《南來北往》通過對兩代列車刑警薪火相傳和列車上人生百態的刻畫,展示了時代發展大變化與百姓生活獲得感的依存關係。正如編劇高滿堂所說,“40年,一車廂的故事啊!”從1978年到2018年,正是我國改革開放走過的40年,《南來北往》展現的很多乘客,他們每個人的命運在這40年都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我們國家仍在飛躍式發展,就像火車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再到動車,一直到現在的高鐵。“通過一列火車反映國家40年的鉅變,它又是一個永遠沒有終點的故事。”

呈現

感受到主創對歷史的尊重

自2018年起,製作方與編劇高滿堂在三年間多次前往站臺、綠皮火車、站前派出所、鐵路公安檔案館等地採風,從50餘位老鐵路警察的講述中收集了大量一手故事,爲《南來北往》的初稿提供了原型參考。鄭曉龍導演和高滿堂編劇強強聯手,經過前後30多次“碰撞”修改後,劇本最終成型。該劇以中國式敘事把警察故事和年代生活高度融合,從反轉幽默中更見人情人性,悲歡離合都浸潤在生活的瑣碎裡,伏脈千里、無一閒筆。

除了用精心創作奠定基礎,《南來北往》獲得認可的另一大法寶是靠精良製作再現時代質感,成功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重新生活在鏡頭中。火車是移動的小社會,勾勒衆生相併將人物命運勾連在一起,很難設計;中國鐵路幾十年巨大變遷,車在變,軌道在變,外在的拍攝條件也是客觀難題。爲細緻還原年代感和人文風貌,主創團隊輾轉16個城市選景拍攝,不遠萬里將數輛老式綠皮車廂運至青島,搭建起一萬多平方米棚內實景,將一處14萬平方米的建築羣全面翻修改造,讓一座上世紀70年代的城市“拔地而起”,全景還原鐵路和大院的歷史面貌。

希望

更多類似作品來自“京產”

近年,北京市廣電局傾力打造“北京大視聽”品牌,通過加強劇本扶持、提升協拍服務、實施“京琅琊”人才計劃等推出一大批優秀作品,《南來北往》也是受益者之一。今年,北京市又發佈《關於推進新時代首都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在資助扶持優秀作品創作生產、完善影視拍攝服務保障機制等方面推出新舉措,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像《南來北往》這樣的平民史詩之作來自“京產”。

文/本報記者楊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