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的內涵:中國千禧一代追崇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元宵節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任沁沁 尚昊 王陽)對於中國人而言,吉祥大年是春節的起始,團圓元宵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正月十五鬧元宵,鬧完元宵,一年的工作生活才真正開始。

已有2000多年曆史的元宵節,對於中國人有着特殊意味。春節主要是家人的團聚,而元宵節則突破了家族限制、血緣關係,具有開放性社會性共享性,因其熱鬧、狂歡、豐富、多元而爲越來越多千禧一代所期待、留戀。

千禧一代被用來稱呼1983年-2000年出生的代人,他們伴隨着互聯網的形成發展而成長,思維活泛,熱衷新事物;但要他們對某件事保持長久的興趣和承諾似乎比較難。

具有標誌意義的是,這一代人把更多關注的視線,從“洋節”投向民族傳統節日。專家們認爲,這種關注,賦予傳統節日更多青春活力時代氣息,使其在民族性基礎上兼有了世界性

大家趁着元宵節再熱鬧一把,然後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出生在1991年的泉州姑娘麥彬彬說。她計劃着元宵之夜點一盞花燈籠,和姐妹們走街串巷,回味兒時的樂趣。

對於麥彬彬而言,元宵節是其一年裡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儘管身邊的朋友也熱衷於過聖誕節和情人節,但麥彬彬心裡情結最深的還是“真正屬於中國人的元宵節”。

每年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五,家鄉泉州一連五日的菩薩出遊無異於一場狂歡節。在這場狂歡節中,人們輪番到公祠裡把菩薩請出來巡遊隊伍前面由小孩子扛着三角紅旗開路,嗩吶洋鼓銅鑼隨後,然後是擡菩薩的神龕。到了晚上,人們還會圍着火堆跳火,以祈求新的一年家人平安、風調雨順。

“這幾年來大家都比較重視迴歸傳統,節日氛圍也更濃了。這些民俗深深印在我們心中,成爲一年來生活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麥彬彬說。

年輕人往往熱衷於西方的情人節和狂歡節。在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看來,元宵節就是“真正屬於中國人的情人節和狂歡節”。在中古時期,女子很少有機會公共場合去,再加上宵禁的實施,元宵節就成爲了未婚男女一年中爲數不多的見面機會。此外,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社會大衆娛樂的一個節日。這一天,男女老少都會出動,欣賞花燈、競猜燈謎、觀看錶演,打破日常秩序的約束,尋找內心的愉悅。

隨着經濟發展社會變遷,元宵節的習俗有所變化,但千百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內心愉悅的追尋從沒有改變。“因爲傳統節日蘊含着中華民族追求吉祥、團圓、和諧的願望,體現着中華民族追求美德、自強不息、愛鄉愛國、和諧共生的情懷。”社會學者、民俗學家艾君說。

年輕人在老節日中尋找着新快樂。“大風越狠,吃貨的心越盪漾。”北京青年王大元開玩笑說。爲了排隊買元宵,他冒着四五級大風,在稻香村的一家門店前排了一個小時的隊。他發現,隊伍中年輕的身影多了。

“要說糯米滾成的大丸子也不是什麼山珍海味,讓我們願意花功夫等待的,是這口傳統的味道和感覺。”他說。

熱愛美食的年輕人,還各展身手,製作出芝士小熊湯圓等創意節日食品。山東聊城一網友在網上曬出“麻將湯圓”,吸引了不少麻將發燒友,調侃“吃了它保證手氣好”。

“沒有年輕人蔘與就缺少節日的氣氛,當元宵節被年輕人關注和熱愛,它就在繼承傳統性的同時,也擁有了時代性。”艾君說。

閩南民俗文創空間“大拾堂”,老師爲大小朋友們講解花燈的製作方法。何鼕鼕 攝

花燈是元宵節的主要意象。爲了更貼近年輕人,濟南趵突泉風景區迎春花燈會採用了更多科技元素。只要下載一款app,動動手指便可對花燈分佈和造型蘊意一目瞭然,語音導遊隨叫隨到,趵突泉周邊的吃、住、行、遊、娛、購資源也一應俱全。

走進被馬可波羅譽爲“光明之城”的泉州,燈與光匯成的海洋讓人應接不暇,古典的傳統花燈和動感的LED現代燈光交相輝映,在古老節日中展示着現代科技與創意的力量。此外,2017泉州元宵網絡燈會也在互聯網上線,爲遠在他鄉的泉州人送去節日的問候。

“以不變以應萬變。”艾君指出,演繹和傳承一種傳統文化,不是單純地復古、迴歸過去。在其基本內涵不變的前提下,傳統節日的表現形式會隨着時代脈搏更新變化,外延也會逐漸擴大。“在新的文化背景和環境中生活、成長的千禧一代,正是這種變化的主宰者和發展者。”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傳統的就是時尚的。”閩南民俗文化創意空間“大拾堂”創始人、“80後”何鼕鼕說,讓古老的傳統節日融入時代性,讓中華文化在不失民族性基礎上兼有世界性,富有青春的氣息,是我們這代人的文化傳承責任。(參與採寫:史越

(原標題:不變的內涵:中國千禧一代追崇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