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4戰士遺骨 自英返臺

英國愛丁堡大學返還4具近150年前死於牡丹社事件原住民遺骨,屏東原住民準備全新服飾,在愛丁堡舉行傳統祭儀,引領祖先回歸故土。(牡丹鄉公所提供)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3年前向英國愛丁堡大學爭取返還149年前牡丹社事件遭屠殺的4具戰士遺骨,屏東縣牡丹鄉排灣族人5日順利將4顆頭骨帶回臺灣,完成臺灣史上國際遺骨返還首例。這4顆頭骨6日送抵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寄藏,作形態學研究,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認爲,以實際歸還行動反省歷史的不正義,促人類社會更重視原住民族人權。

1874年發生的排灣族原住民與日軍開戰的牡丹社事件,日軍將12顆戰死族人頭骨帶回日本,其中4顆頭骨輾轉流落到英國愛丁堡大學,臺大醫學系教授陳耀昌在研究論文時發現,告知官員須迎回這些遺骨。

「這是臺灣的國際遺骨返還首例。」夷將.拔路兒6日表示,原民會委託學者調查,證實有4顆牡丹社戰士頭骨被保存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立即以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的精神寫信給該校要求返還。校方2022年7月回信同意。

原民會尊重部落族人的傳統與意願,10月底陪同屏東縣牡丹鄉長潘壯志與族人,一行19人飛往英國,展開超過1萬公里迎回祖先骨骸任務。

此趟任務需有排灣族祭儀,所需的檳榔與豬骨等祭品,卻無法經過機場海關入境,外交部以跨國網購方式寄送檳榔到英國,在當地採買豬骨處理,順利提供祭品,由排灣族巫師張順枝當場完成祈福。4顆頭骨各以紙盒包裝,覆蓋族人衣物,一同放入長盒帶回,5日返臺,6日抵達南科考古館。

南科考古館主任田詩涵說,南科館是臺灣保存最多人骨的博物館,又有研究體質人類的學者,未來4個月將根據頭骨外型作形態學紀錄、分析,包括調查4具骨骸的年齡、疾病與外傷,再根據授權,提供DNA鑑定溯源,不會對外展示。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指出,清朝治理臺灣初期,曾對外宣稱臺灣番界以東爲「化外」,1871年恰有琉球國宮古島一艘船隻擱淺在臺灣恆春半島東海岸八瑤灣,因船員誤入高士佛社領地,遭當地原住民殺害,日本認爲既然清朝無力管理臺灣番界以東領地,以此事爲由出兵侵略臺灣,纔有了「牡丹社事件」,也在當年促使清朝強化對臺灣主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