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排灣族勇士抗日血淚史 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紀念活動將登場

今年適逢「牡丹社事件」150週年,屏東縣政府與牡丹鄉公所22日將同步揭開「石門古戰場」縣定史蹟碑與旅遊資訊站啓用,圖爲現在的石門古戰場中的石門峽谷。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今年適逢臺灣原住民十大歷史事件最早發生、改變臺灣近代歷史走向的「牡丹社事件」150週年,屏東縣政府與牡丹鄉公所5月展開系列紀念活動,22日事件紀念日同步揭開「石門古戰場」縣定史蹟碑與旅遊資訊站啓用,以多元隆重方式紀念排灣族先人據天險奮勇守護家園的悲壯故事,同時藉導覽引領遊客體會和平共存、團結合作的真義。

1871年,琉球宮古島朝貢船回航時遇颱風漂至南臺灣,誤入原住民領地後54名船員遭殺害,3年後日本以懲兇名義出兵,牡丹社及高士佛社族人在石門古戰場抵禦日軍入侵,牡丹社頭目阿祿古父子等多名戰士奮戰而亡,因武器和兵力懸殊不敵,史稱「牡丹社事件」,清朝事後議和賠償,也促使清廷在恆春建城佈防,是涉及臺灣原住民族、琉球、中國及日本多方的國際事件,也是見證臺灣原住民族捍衛家園的重要歷史事件。

縣府今天公佈「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紀念活動主視覺,以「PEACE/和平」及「Marasudj/團結合作」爲核心,主視覺元素皆取材自排灣族圖騰、石門天險地形地貌及族語,邀縣長周春米、牡丹耆老、孩童,於石門古戰場、車城鄉射寮海灘等相關歷史場域場景,用影像對未來,許下「願天地無烽火,願永世皆太平」心願。

縣文化資產保護所在牡丹社事件關鍵一役「石門之役」發生地設立「石門古戰場縣定史蹟碑」,是牡丹社及高士佛社人抵禦日軍入侵處,見證臺灣原住民族捍衛家園的重要歷史事件,去年經縣文資審議會通過登錄爲史蹟,彰顯其歷史價值與意義;22日與旅遊資訊站同步啓用,讓遊客能在此先對牡丹有一定了解,並從此點開始作爲認識事件的導覽起點。

縣府說,該事件堪稱是臺灣最重要的命運轉捩點之一,縣府跨局處舉辦系列活動,22日當天揭碑儀式外,教育處6月29於屏煙原民館辦理繪本暨特色教學成果展,6至8月辦理健走及傳統競技活動、7月風域祭、11至12月國際交流講座、150週年紀念典禮;鄉公所也推出高士野牡丹花季─遙望八瑤灣藝文饗宴、小旅行及在地劇團展演。

該事件留下諸多珍貴的文化資產與歷史場域,包括「大日本琉球藩民墓」、「討蕃軍本營地」、「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石門古戰場」、「高士神社」,而縣府於牡丹社紀念公園旁打造的遊客中心,將於年內開幕啓用,串連縣道199號,結合生態環境、原民文化、產業及培訓在地人導覽解說,營造具特色的地方創生觀光旅遊風潮,讓遊客藉由文化觀光,感念先人捍衛家園的決心,體會和平共存、團結合作的真義。

今年適逢「牡丹社事件」150週年,屏東縣政府與牡丹鄉公所22日將同步揭開「石門古戰場」縣定史蹟碑與旅遊資訊站啓用,圖爲日治時期石門古戰場中的石門峽谷。圖/屏東縣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