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問.診-淺談大腸癌
名醫問診
淺談大腸癌 ˙圖/新光醫院提供
廖俊堯小檔案
近年來,隨着飲食結構的改變,臺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民國107年新診斷的大腸直腸癌病例數約1萬6千例,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4%。是目前臺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男性第一位,女性第三位)。同一年有約5千人死於大腸癌,佔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12%。
大腸癌一般好發於50歲以上民衆。然而近年來,年輕族羣罹患大腸癌並非少見,所以不能因爲年輕就忽略了得到大腸癌之可能性。年輕人得到大腸癌預後都較差,這和年輕人的大腸癌通常分化較差且惡性度較高,而且年輕人被診斷時多已爲末期有關。因此若是高風險族羣,如一等親親屬曾罹患大腸直腸癌或息肉、大腸發炎性疾病患者、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的家族等民衆,應考慮提早進行篩檢。
大腸直腸癌大多由息肉演變而成,在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隨着病程進展以及腫瘤生長位置的不同,而發展出不同症狀。我們以橫結腸來區分爲遠端(左側)與近端(右側)結腸。發生在遠端左側位置的大腸癌,主要以直腸出血、裡及後重、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排便時會帶血或粘液、排便不完全感和腹痛等症狀。發生在近端右側位置的大腸癌,其症狀則以疲倦、貧血相關症狀、腹瀉、腹部腫塊等。
晚期的大腸直腸癌,其症狀包括疲倦、厭食、體重減輕,以及遠端轉移之併發症。例如肝臟轉移可能有黃疸和右上腹痛,腹腔內轉移可能有腹水或腹部腫塊,肺部轉移可能會咳嗽和肋膜積水等等。
大腸癌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歲民衆每二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若經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之患者,根據統計,大約有一半的人會有大腸息肉,有5%的患者已有大腸癌。因此定期接受篩檢極爲重要。若自身曾得過息肉、大腸腺瘤,或一等親曾罹患結腸癌或息肉的危險羣,檢查年齡應提前到40歲,除每年糞便潛血檢查外,也可考慮三~五年進行大腸鏡檢查,才能保障自身的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