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朱鋒:美亞太外交正不斷製造陣營化對抗

名家觀點》朱鋒:美亞太外交正不斷製造陣營化對抗。(澎湃新聞)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朱鋒13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美國政府近來頻繁亞太外交引人矚目。先是4月下旬韓國總統尹錫悅訪美,隨後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在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美菲元首會晤。5月,拜登既計劃去日本七國集團(G7)首腦峰會,又將與南太平洋島國首腦會晤,之後又要轉至澳洲參加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首腦會。

朱鋒表示,這一連串在亞太的外交舉動,表面上看是爲了強化與韓菲日等國的同盟關係,增強美國對南太地區的安全與經濟關注,但真實目的是在美國的全球安全戰略重點轉移到亞太之後,將亞太地區進一步作爲美國全球外交的重心,從地緣戰略到地緣經濟兩個層面打壓與遏制中國。這種爲了美國自身利益而不惜強化地區國家間對抗的做法,正在使得亞太地區經濟的繁榮與發展面臨冷戰結束32年來前所未有的風險。

朱鋒稱,針對拜登政府上臺以來美國不斷加強的對中戰略打壓,東亞區域內國家出現了「兩分化」的政策選擇。其中,日本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不斷渲染「中國威脅」,美日同盟走向加強戰略、經濟和高科技陣營化態勢的美日「同謀」,但多數亞太國家並不會自動加入。任何將新冷戰帶入亞太地區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行爲,只會破壞和傷害東亞經濟的持續繁榮。2022年1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生效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進入新里程。任何基於大國對抗目的迎合美國對華科技戰、貿易戰、市場戰的打壓行動,不僅跟RCEP發展精神背道而馳,更有可能對東亞各國的經濟增長帶來實質性損害。

不過,在拜登政府的施壓和拉攏之下,與亞太經濟合作同步存在的「盟國政治」還是走向了持續發酵。尹錫悅訪美理論上是爲了紀念韓美同盟建立70週年,但從雙方發表的《華盛頓宣言》來看,韓國正迫不及待地想要升級美韓軍事合作。這不僅必然招致地區國家的不滿,更加劇了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並引發了韓國國內政情與民意新的分裂。尹錫悅已經成爲韓國曆屆政府中到執政一年期限時,民意支持率第二低的領導人。即便如此,今天的韓國政府依然與美國強化在韓國的延伸性威懾戰略,試圖通過對朝軍事壓制和戰爭恐嚇來抑制朝核局勢的升級。但這種做法的本質,不僅是想要恢復73年前韓戰爆發時美日韓組成的「南方三角」,更是試圖按照冷戰方式恢復和升級美國在韓國的軍事部署。

朱鋒指出,近期,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訪問韓國,外界對美日韓是否會組成三邊軍事同盟的猜測目前也甚囂塵上。尹錫悅和岸田各自所代表的國內極右翼政治勢力的共同點,戲劇性地拉近了韓日的外交與安保立場。但問題是,尹錫悅在訪美期間公開強調要超越日本殖民韓國的歷史發展兩國關係,這是尹錫悅的「雅量」嗎?還是爲了自身的政治利益和偏激的保守主義執政路線,故意忽視韓日之間的歷史傷痛?看看韓國在尹錫悅執政一年後出現的對美、對日政策上的極化態勢,一個外交和安保政策高度「內鬥」的韓國真的是拜登政府想要看到的嗎?

5月1日,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與拜登在白宮會晤,並發表美菲聯合聲明。這分聲明重申強化美菲同盟關係,擴大美國在菲律賓的駐軍與基地規模,並計劃啓動美菲日三邊合作。但按照時間規畫,6月2日,RCEP將對菲律賓正式生效,這也標誌着RCEP將對15個成員國全面生效,全球最大的自貿區將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在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下,如何擴大RCEP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投資規模,滿足各國消費擴大升級的需要,鞏固和強化區域產業鏈供應鏈,推動全球經濟長期繁榮發展,顯然對亞太國家是更加迫切的任務。

朱鋒強調,從前任總統川普到現任總統拜登,美國一直試圖將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打造成亞太版的北約,以將美國主導的雙邊軍事同盟擴大到多邊軍事同盟。但在亞太製造陣營對抗、破壞區域經濟開放與合作,乃至於製造新冷戰,只會削弱和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

1993年11月,柯林頓政府在西雅圖主辦首次亞太經合會議(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這次峰會不僅是冷戰結束後中美關係走向更加開放、合作和包容性發展的轉捩點,更爲東亞地區的安全、繁榮與穩定開創了中美共同發力的新時代。從1993年到2018年的25年間,東亞經濟總量翻了兩番;東亞也成爲與北美、歐盟並駕齊驅的世界經濟三大重心之一。今年,美國將要再次主辦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但在拜登政府以打壓和遏制中國爲戰略目標的極端政策驅動下,APEC的未來令人擔憂。將狹隘的陣營性安全利益置於開放和包容的東亞區域利益與一體化進程之上,東亞的去冷戰化、再區域化進程將更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