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美歐欲說服陸抵制俄 經濟誘因勝過外交恐嚇

截至4/19,合肥中歐班列累計發運已突破2200列,海鐵聯運發送超15萬個集裝箱,實現進出口貿易額超百億美元。(摘自中新社)

俄烏衝突爆發後,某種程度迫使中俄兩國越走越近,也成爲美國與歐盟最不樂見的發展。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黃育川表示,美國與歐盟若要尋求北京支持譴責俄羅斯,相較於政治外交的恐嚇動作,還不如向中國提出其最迫切的經濟誘因,包括推進中歐投資協定及實質減免關稅。

黃育川指出,當西方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與俄羅斯對峙時,中國面臨着一個三重困境:在不惡化與西方關係的情況下保持與俄羅斯的夥伴關係,同時還要尊重領土完整的原則。考慮到世界範圍內要求中國譴責俄羅斯的壓力,北京能否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上架起一座橋樑,維持支撐自身信譽的增長目標?解決辦法可能在於向中國提供誘惑,而不是發出威脅。

黃育川解釋,作爲最大的貿易國和外國投資的主要接受國,中國相較俄羅斯被認爲更容易受到制裁的衝擊,因爲它依賴於多邊金融體系的繁榮。此外,考慮到恆大等大型開發商的資金過剩,中國不能再指望房地產市場的反彈來恢復經濟增長。今年增長前景的下行風險大於上行風險。能源價格上漲、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供應鏈中斷是導致中國經濟增值長下降的三個主要因素。

此外,黃育川說,俄羅斯用於製造和建築的鋁和鋼鐵等原材料供應減少,將導致價格上漲,並導致全球各地工廠的部分關閉。全球糧食安全也面臨風險,因爲烏克蘭和俄羅斯是向中國和其他國家出口小麥和玉米的主要國家。考慮到這些因素,北京似乎不太可能或沒有能力拯救莫斯科。但另一方面,中國去年對歐盟和美國的出口總額超過1兆美元,北京也不希望因違反制裁而失去進入西方市場的機會。

不過,比對抗性訊息更有效的方法,可能是促使中國重新考慮與俄羅斯的關係。然而幾乎沒有西方政策制定者會停下來思考,北京希望從布魯塞爾或華盛頓那裡得到什麼來推動合作。

黃育川表明,中美貿易戰掩蓋一個事實,即歐洲與中國的經濟聯繫遠遠超過美國。事實是,在過去的十年裡,歐盟在中國的外國投資大約是美國的兩倍。德國尤其依賴中國作爲向其他國家出口產品的製造基地。如果布魯塞爾方面表現出願意重啓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意願,那麼說服北京干預莫斯科的可信度將會提高。

至於華盛頓可以從削減與貿易戰有關的關稅開始。黃育川說,更有說服力的做法是發出信號,表明是時候緩和緊張局勢了。甚至邀請中國參加四方會談將是拜登完全不同尋常的舉動,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如氣候變化、技術標準和流行病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