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沈雅梅:警惕華府情報工具化變本加厲

沈雅梅:警惕華府情報工具化變本加厲。(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沈雅梅15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日前發佈《2024年度威脅評估報告》,宣稱在大國競爭、跨國挑戰、地區衝突加劇的背景下,美國正面臨「日益脆弱的全球秩序」。但不出所料,在探尋「威脅」源頭方面,報告在很大程度上把矛頭指向「美國最大戰略競爭對手中俄」,實際成了爲拜登政府既定對外政策炮製「情報理由」。這種操作,已經不僅僅是「情報準不準」的問題,而是美方爲了維持自身霸權不僅持續攪動國際和地區緊張局勢,現在還變本加厲地操弄扭曲「情報」,散佈虛假敘事。

沈雅梅分析,第一,情報工具化,效力華府的外交議程。自2006年起,美國情報機構就開始了根據《情報授權法》向國會提交年度《威脅評估報告》的例行動作。由於情報機構特殊的專業性和自我標榜的「中立性」,相關報告往往被華府政策圈認爲「較少沾染黨派色彩」和「體現獨立見解」,因此頗受關注。但情報評估本身就伴隨着某種心理認知過程,離不開相關人員對政治利益和政治目標的考量。在美國的政治語境下,情報經常成爲對既定政策的補充、重複或佐證,變成主觀認同的「理由」而非客觀獨立的「見解」。有美國學者甚至尖銳地指出,美國情報界現在對外交政策的貢獻「幾乎爲零」。

比如,2024年度這份報告聚焦中俄「威脅」,實爲助力美國政府的「大國競爭」戰略。報告渲染俄羅斯「繼續推進核武庫現代化和加強核武庫的計劃」,同時又指出俄「不希望與美國和北約發生直接軍事衝突」,體現了拜登政府在大選年的謀穩之需。再如,在新一輪以巴衝突問題上,報告既表達了對衝突升級的擔憂,又指出以色列公衆「對尼坦雅胡統治能力的不信任」,意在修補拜登政府因支持以色列而在國內政治中承受的壓力與損失。

第二,情報政治化,埋下「情報不準」的禍根。從歷史上看,相對準確的情報評估有時尚且無法阻止美國進入一場不能取勝的戰爭,例如在越南;錯誤、扭曲的情報評估就更是足以使美國發動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例如在伊拉克。美國政治菁英習慣甚至是故意把外交和安全領域的一些失利歸咎於情報部門工作失敗,例如未能預知「9·11」事件發生、未能預測2021年塔利班回潮等,這讓他們對於自身政策失敗中更爲嚴重的問題視而不見。美國執政菁英對重大外交和安全事件的判斷頻頻出錯,問題顯然已不僅僅是「情報不準」的問題,而是決策者的視野和思維太過狹隘和過時了。但他們至今仍寧願保持「理性的無知」,也要滯留在制裁、軍援、戰爭等政策工具箱的「舒適區」裡,不反思的目的就是爲了下次繼續這樣做。

在政治極化問題的累加之下,美國情報部門工作加速政治化,有時甚至淪爲由政黨私利所支配的國內黨爭工具。情報領域的「國際問題國內化」「國家利益政黨化」現象愈發突出,愈加背離事實。例如,這份報告不出意料地誣稱中國「可能會想方設法影響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這種毫無依據的污衊抹黑暴露了民主黨政府在2024年總統大選中打「民主牌」、把美國民主衰弱的矛頭對準國內政敵的同時,也引向對涉中議題的政治操弄。

第三,情報公開化,發起輿論戰、認知戰攻勢。近年來,美國加大情報和外交工作之間的深度協同。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和《國家情報戰略》都明確稱,情報外交將在美國與相關大國的戰略競爭中發揮核心作用。2022年俄烏衝突加速醞釀之時,美國不斷披露「情報」,挑動烏克蘭局勢日益升級。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又試圖通過情報公開化、制裁透明化等干擾和震懾對手、塑造戰場態勢。美國還刻意披露「俄準備使用生化武器」等所謂「情報」,在展示自身「情報能力」的同時煽動反俄抗俄情緒。美國務卿布林肯2022年對情報界發表講話時甚至直言不諱地提出「要讓情報外交成爲我們思考的一部分」,並稱這不僅僅是關於俄烏衝突,「而是全面的」。

沈雅梅強調,情報本應該是政治決策參考的內部依據,但在華府,現在卻越來越以所謂「披露」或「報告」等方式成爲輿論戰、認知戰的一部分。美國試圖藉此陷對手於被動,由此實現地緣政治獲利。在此之前,美國情報界關於中國大陸「對臺軍事行動的2027時間表」、關於中國「從經濟和軍事上超越美國的2049計劃」等,就都是利用所謂「情報」來爲對華政治戰、輿論戰、認知戰造勢。以美情報界「2024年度威脅評估報告」爲最新例子,華府的這種操作還在持續加碼。

沈雅梅認爲,美國對外部戰略環境的評估以及對「如何與世界打交道」等關鍵外交議題的認知陷入混沌與分裂,甚至在炮製和利用莫須有的「情報」這條道上越走越遠,這不得不令世人擔憂甚至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