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會如何因應氣候治理? 學者籲:社會要有力量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主辦「從永續發展看氣候變遷與治理」研討會議 3日舉行,臺大特聘教授駱尚廉(右起)、臺大教授葉俊榮、餘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餘範英、中研院院士劉兆漢、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臺大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等人共襄盛舉。(鄧博仁攝)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主辦「從永續發展看氣候變遷與治理」研討會議 3日舉行,臺大特聘教授駱尚廉(右起)、臺大教授葉俊榮、餘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餘範英、中研院院士劉兆漢、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臺大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等人共襄盛舉。(鄧博仁攝)

氣候變遷挑戰在即!爲探討「氣候治理-環境永續再出發」,餘紀忠文教基金會今天與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召開研討會,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葉俊榮表示,世界大多國家爲民主政體,民主需要選舉,政黨、政治人物需要選票,因此只有人民可以影響政策走向,呼籲民衆應形成足夠的力量,讓政府知道是認真對待氣候政策,否則恐怕會輪爲政治擺動及國際漩渦之中。

「從永續發展看氣候變遷與治理」邀請中研院院士劉兆漢、葉俊榮、臺大環工所教授駱尚廉、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及臺大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分享。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致詞時表示,氣候變遷是全球最嚴峻的挑戰,今年更已打破世界最高溫紀錄,更可能是工業革命後最炎熱的一年,如何控制溫升不要超過1.5度C成爲國際社會共同的目標,我國在也已公佈氣候變遷因應法,並把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接下來要採取包括碳定價、建構調適、氣候教育及人才培育,盼透過研討會集思廣義能夠有更精進的方向與共識。

「全球共有2348個區域發佈氣候緊急狀態」,臺大法學院教授葉俊榮以「緊急氣候與民主臺灣」爲題分享,氣候立法往往會與緊急相關,除了時間緊急外,立法也往往加入許多緊急權概念,近日臺灣遇到總統及國會大選,民衆應要思考要把什麼訊息給未來執政的人。

葉俊榮說,其實2050淨零承諾是不是隻有承諾就算了,有多少現任的官員、團體100%相信2050能夠淨零?因爲人類社會很少承諾如此久,且氣候變遷不止減緩及調適,還有損失與損害的氣候正義,社會要如何滿足正義實現,還是讓無辜的人受害。

葉俊榮提及,有部分的學者認爲氣候變遷是顯而易見的問題,但因爲民主使政策難以前進,因此提及要如對岸或新加坡的「新威權主義」等,但這樣是對的嗎?還是要如同歐巴馬政府一樣,把氣候變遷灌注至官僚系統中,把氣候災害納入政策成本分析,環評審議時也納入氣候變遷評估。他呼籲,公民社會要站起來,形成足夠的力量,讓政府政黨知道大家是認真以對,否則未來只能隨着政黨擺動陷入國際漩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