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粵臺習俗像 祭祖圍爐守歲

福建漳州有互贈水仙花賀新春習俗寓意是送出新春的祝福。圖爲水仙雕藝盆景孔雀開屏」。(新華社資料照片

閩、粵兩省過年習俗非常類似,包括貼春聯、除夕圍爐、祭拜祖先、領紅包等。圖爲1月21日,福建村民燈籠、貼春聯。(新華社)

族人在初二時會到鄰近各村向漢族人家地租糕餅糖果),收越多表示運氣越好。圖爲2013安徽畬鄉「三月三」歌會。(新華社資料照片)

春節爲全球華人共同歡慶傳統節日,和臺灣有着頗深淵源的閩、粵兩省過年習俗非常類似,包括貼春聯、除夕圍爐、祭拜祖先、領紅包、守歲放鞭炮等;就連年菜也大同小異。值得注意的是,別在大年初三清早到廈門友人家拜訪,會被視爲不禮貌行爲。

閩南地區於明、清時期常年遭倭寇侵擾,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趁着某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倭寇趁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城內軍民傷亡慘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弔慰亡靈,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

第二年的農曆正月初三,廈門居民把此日做爲忌日,久而久之成爲慣例。因此有句諺語:「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如在初三訪友則會被視爲打擾休息,是不敬的行爲。

福建莆田因相同原因,爲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民間相約以除夕爲小年夜,正月初四爲「大年夜」,亦稱「做大歲」(莆田仙遊則是在初五「做大歲」)。並以正月初二爲「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示對死難親人的哀悼。

互贈水仙 送來好運

在福建漳州,有互贈水仙花賀新春的習俗,其寓意是向親朋好友送去新春的祝福,相互祝賀吉祥萬事如水仙花盛開」。漳州南靖人簡翠屏即表示,「外地人春節到漳州訪友時不妨帶上一束水仙花,主人會特別準備意外的驚喜。」

此外,福建地區的少數民族畬族人在初二時會穿着民族服裝,到鄰近各村向漢族人家「收地租」(糕餅糖果),收的越多表示這年運氣越好;漢族也樂意給,圖個好兆頭,過一個皆大歡喜的好年。

閩拜天公 必備甜年糕

按福建傳統,農曆12月24日送竈君之後就不殺生,所以正月要食用肉類就得在這之前準備。家中婦女把殺好的雞和豬吊在天花板上,等晾乾後燉熟,放在甕內用酒及多種配料醃製。

和臺灣相似,福建人團圓飯前都要先拜天公,馬蹄和甜的年糕爲福建必出現的祭祀食品,此外長壽麪、紅糟雞、福州魚丸和肉燕等,也是一定會出現在團圓飯桌佳餚

福建另有個有趣的年俗,吃過團圓飯後,父母都會先用衛生紙小孩擦嘴,意思是童言無忌,若小孩說錯了什麼話,希望神明不會怪罪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