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六國一統天下 創制度千載傳承

多明哥曾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挑戰歌劇《秦始皇》。(photo by New York Metropolitan Opera)

當年秦始皇在自稱始皇帝的時候,是企幻他創立的大秦帝國能夠傳至千秋萬代的。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這個願望僅僅持續了短短十五年,就在項羽的一把大火中灰飛煙滅了。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創立的制度並沒有隨着王朝的消亡被後世廢止,而是影響了中國社會兩千餘年。

立太子意味着承認自己必死!這對於千方百計企圖長生的秦始皇來說,是一個痛苦的現實。他不敢面對這個現實,也不敢承認這個現實。他一方面拼命追求長生,一方面不立太子,以免直接面對這個敏感話題。我們在〈生死茫茫〉一回中講到秦始皇信任徐福、盧生等方士,兩次滿足徐福的要求,盧生逃跑之後秦始皇雷霆大怒,信任與憤怒其實都源於他對長生的追求。一個如此追求長生的人,而且是如此自命不凡的人,一個自視爲神人、真人、聖人的人,他怎麼可能再立太子呢?自己能夠長生不死,還立太子幹嘛,那豈不多餘?

難說「再見」的皇帝

逃避現實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爲了快樂而逃避現實,古人常說人生苦短、何不秉燭夜遊,今人常唱的「人生短短几個秋、不醉不甘休」就是這種情況;另一種則是面對殘酷的現實而逃避。

秦始皇不敢面對人終有一死的鐵律,從而以汲汲於求仙的幻想轉移這種痛苦,以不立太子的方式逃避這種痛苦。

然而,他沒有想到,逃避並不能改變現實,甚至會更糟糕。意志終究抵擋不住規律。秦始皇渴望長生的個人意志終究敗在了生命的規律之下。他無可奈何地終結了他的生命歷程,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風雨飄搖的大秦帝國。這位生前叱吒風雲的皇帝,這位竭盡全力追求長壽的一代君主,最後竟然以一具發臭腐朽的屍體走進了他修築了近四十年的地宮。真不知道他如果再世的話,將會怎樣懲辦讓他屍體腐爛發臭的李斯、趙高、胡亥?

人生就是一部電視連續劇,有開頭必有結尾。歷史不能迴轉,謝幕就是謝幕。秦始皇死了以後,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秦國最高權力的交接能不能像秦始皇生前所希望的那樣,遺詔送到長子扶蘇手上,由他來主持喪事;喪事完畢以後,由他順利地繼承王位,然後成爲秦始皇心中的秦二世?

西元前二一○年,巡遊至沙丘時,秦始皇五十年的人生歷程戛然終止。然而,他卻是一個永遠難說「再見」的皇帝,後世對他的評說從未止息。

一個人,即使是長壽之人,其生命在浩渺的歷史長河中都不及彈指一瞬。「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絕大多數人死後被人淡忘、遺忘是必然的,但秦始皇的確是個例外。爲什麼一個兩千多年前化爲塵士的人物還被世人屢屢提及?爲什麼當代電影、電視、歌劇對這個遙遠的在世只有五十年的人物如此熱中呢?

在現實政治中,秦始皇是影響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重量級人物。在一百位影響世界歷史的人物裡,秦始皇赫然在列。

在藝術世界裡,秦始皇更是一個最具世界影響和商業價值的中國文化符號。通過影視、歌劇等不同的傳播方式,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重新演繹。張藝謀的《英雄》(陳道明飾秦始皇),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李雪健飾秦始皇),周曉文的《秦頌》(姜文飾秦始皇),閻建剛三十二集電視劇《秦始皇》(張豐毅飾秦始皇)等,都以秦始皇爲秦戲一哥。

二○○七年,韓國學者柳光秀的《秦始皇計劃》獲韓國第一屆新浪潮文學獎,隨後這部作品立即被列入國際大片拍攝計劃裡,中、法、韓三國聯合投資,由法國著名導演盧貝松親自執導拍攝。此外,以秦始皇爲題材的中外合拍大片還有《神話》、《神鬼傳奇三》等。中外導演中,張藝謀有着濃重的秦始皇情結,他不但拍了以秦始皇爲主角的《英雄》,還自導自演了以秦始皇爲背景的《古今大戰秦俑情》,並且執導了歌劇《秦始皇》(世界男高音多明哥飾秦始皇)。這部歌劇成功登陸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這是該劇院一百二十多年曆史上首次上演中國題材的原創歌劇。

中華民族主流思想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當年秦始皇在自稱始皇帝的時候,是企幻他創立的大秦帝國能夠傳至千秋萬代的。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這個願望僅僅持續了短短十五年,就在項羽的一把大火中灰飛煙滅了。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創立的制度並沒有隨着王朝的消亡被後世廢止,而是影響了中國社會兩千餘年。正是因爲這種影響,秦始皇在下世的兩千年多年中不斷被人提及。他之所以被人每每提及,首先是因爲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巨大貢獻。

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發展的貢獻可以用兩個字概括,即「統一」,一是國土統一,二是制度統一。

先說國土統一。

在秦國數代國君不懈努力的基礎上,秦始皇憑藉着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個人的雄心大略,結束了戰國兩百多年的紛爭,建立了一個統一強大的國家。秦始皇使中華民族第一次實現了偉大的統一,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件。儘管大秦帝國的版圖和現代中國遼闊的國土相比,還不能完全匹配,但是,中國統一的大趨勢卻始於秦始皇。此後,雖然也有南北朝的分裂,五代十國的混亂,但是,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

秦始皇兼併六國、統一中國主要出於個人強烈的功業理想。他用十年時間成功地兼併了六國,而且,之後他並沒有停止用兵,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南越。對匈奴的戰爭以及修築萬里長城,使得大秦帝國以北獲得了相對的安寧平靜,保障了中原農耕民族的和平生產。

秦始皇對南越的用兵前後達四年,動用軍隊五十萬,這是秦始皇成功兼併六國之後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最終平定南越,建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與象郡。當時的南海郡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廣東,桂林郡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廣西,象郡則相當於今天越南的中北部。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這支五十萬的南征大軍滯留在南方未得北歸。當時軍隊由副統帥趙佗指揮,沒有參加鎮壓秦末大起義,因此,他們避免了被殲滅的風險,得以存活下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