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俄戰略衝突與競合

(圖/路透)

4月22日,波蘭揚言部署核武,以因應白俄羅斯部署俄國核武的威脅。俄羅斯和美國對於避免核升級的邏輯和目的不同。俄羅斯核威懾是基於本國與盟友生存問題,這是安全戰略;而美國是爲了控制歐洲,阻止歐俄經濟整合,建立新冷戰高牆,是經濟問題,摧毀北溪兩條天然氣管線說明其目的。美國在菲律賓部署中短程飛彈,亦是以戰略壓制阻撓中國與周邊建構共同經濟圈。美歐是通過經濟問題操控中國,分化中俄安全戰略,以達到經濟目的。

當前美國面臨全球秩序變遷的兩個地緣政治挑戰:一是地區強權崛起與民族國家復興,美國視中俄爲全球自由秩序的威脅;二是美國安全保證能力消退,盟友的戰略嚇阻需求升高。爲了打贏兩場新冷戰,美國需要強化全球領導力,採取分化後統治的霸權邏輯,而非將地區安全權下放給歐洲、以色列或是印太國家。

爲爭奪波羅的海與黑海控制權,使得歐洲意見分歧而需扈從美國:一、美國是北約的最高領導,歐洲很難有自主外交。二、北約32個成員國有集體防禦的共同保護傘,俄羅斯對與北約發生世界大戰不感興趣,擴大俄羅斯核武威脅與攻擊歐洲論不符合美國戰略利益。三、美俄核武是「相互毀滅」的恐怖平衡,美國不會讓其他國家(包括波蘭、日、韓)拖累美國陷入大國的直接衝突。

位於波蘭和立陶宛邊界上,及加里寧格勒和白俄羅斯之間的蘇瓦烏基走廊,舉行了波立聯合軍演,這顯示波蘭本國政治考量大於北約集體的戰略安全。加里寧格勒像是懸在波蘭頭上的一把利刃,如同日本視俄羅斯在北方四島的軍事行爲一樣,都想利用美國壓制俄國時趁機解除威脅。俄羅斯否決聯合國美、日提案的禁止外太空部署核武決議案,是因俄國主張禁止所有武器部署在外太空,這顯示美國企圖形塑俄羅斯是全世界和平的公敵形象。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4月會見了多國領導人與高層官員,特別是美國財長葉倫與國務卿布林肯先後訪中,顯示中美相互需要又較勁的複雜競合關係。布林肯訪中就在美國援外法案、逼賣TikTok與美日菲三邊領袖峰會的背景下,中美關係不但要控管利益分歧,而且在反毒與全球區域衝突中的合作須向美國傾斜,因爲安全保證的信譽對美國戰略利益至關重要。舊金山峰會的關鍵成果是:美中元首恢復中美軍事高層對話,保持頻密的戰略溝通,以避免誤判導致軍事衝突。

就習近平的民族復興與大國地位的戰略目標而言,在美國準備對中國升高經濟制裁的預期壓力之下,中俄都需強化科技與經濟主權,同時攜手合作擴大在非西方國家中的影響力。顯然,美國需要中國協助調解俄烏與以哈衝突,緩解拜登面臨國內反對以色列屠殺平民的輿論壓力。美國總統選舉深陷以色列遊說影響力的茶壺內風暴,政治精英暨主流媒體與民意脫節。而中國仍需要美國領導的全球自由貿易市場。

習近平在近1個月內,除了德國總理蕭茲之外,還會和法國總統馬克宏和俄國總統普丁會晤,但美國的戰略優先利益在印太地區,遏制中國是趨勢。對中國突圍與反制美國技術封鎖的前景而言,俄羅斯有能源、糧食、軍事、科技和地緣政治的優勢條件,中俄合作的歐亞戰略具有地緣政治意義。

在美國軍援烏克蘭的背景下,布林肯警告中國不可提供俄羅斯軍民兩用零組件,迫使北京需在華府和莫斯科之間做出抉擇。而俄羅斯會堅持把美俄雙邊軍控談判與烏克蘭問題綁定,直到美國消除敵意爲止。(作者爲元智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