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新規購車可抵稅 排除陸電動車

美國3日發佈《通膨削減法》的最終規則,若購買含有陸企製造或組裝的電池,將限制甚至取消稅收抵免資格。圖爲2022年10月,中國電動車品牌塞力斯於巴黎國際車展亮相。(新華社)

據觀察者網報導,美財政部網站當地時間3日發佈《通膨削減法》有關清潔能源汽車條款的最終規則。美國公民購買電動汽車可申請最高7500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但在申請條件上設置了嚴格規定,若購買含有陸企製造或組裝的電池,將限制甚至取消稅收抵免資格。

根據公告,最高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不適用於含有來自「受關注外國實體」企業製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的電動汽車。美聯社和《華盛頓郵報》稱,所謂的「受關注外國實體」,通常指的是中國、俄羅斯等被美國政府視作「競爭對手」的國家。

路透稍早報導,北美石墨礦商曾遊說美國政府,尋求對來自中國的三種石墨產品實施嚴格進口規定,遭到大型汽車製造商的嚴厲警告。石墨可以被用於製造電池的陽極零組件。中國生產了世界上70%的石墨,並精煉了90%的石墨材料。日本、美國、印度和韓國是中國石墨的最大買家。

此外,規則還要求:自2024年起,60%的電池零組件必須在北美製造或組裝;2024年起,50%的關鍵材料必須在美國或與其簽訂自貿協定的國家開採或加工,2025年起百分比上升至60%。如此嚴格的法規,令今年在美銷售的110多款電動汽車中,只有22款獲得補貼,其中僅有13款獲得最高7500美元補貼。

《華盛頓郵報》分析,美國加速供應鏈轉移速度可能會產生重大後果,不僅影響電動汽車司機,還包括美國的氣候目標和國家安全。如果拜登政府過快切斷中國供應,可能無法實現到2030年一半新車零排放的目標;如果轉型進展太慢,美國可能會在未來幾十年裡,將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力拱手讓給「戰略對手」。

報導稱,美國車企當前面臨的困難挑戰顯而易見。近幾個月來,美國電動汽車銷量增長放緩。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3月,電動汽車銷量僅增長3.3%,近27萬輛,僅佔汽車總銷量中的7.15%。

4月初,美國德州貝勒大學副教授、亞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欣在香港《南華早報》撰文稱,「美國電動汽車發展緩慢不應歸咎於中國。」相比於中國電動汽車價廉物美和產業政策到位,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緩慢與其自身政策混亂脫不了關係。

文章提到了美國財長葉倫、貿易代表戴琪等官員近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諸如「產能過剩」、「不公平競爭」等言論,是在大選年的政治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