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緊盯長征5號殘骸落點 陸專家:背後藏有軍事意義

美國太空軍太空管制第18中隊繪製長征5B火箭再入大氣層落點預估路線圖。(圖/推特@18SPCS)

美歐各國高度關注的長征5號B遙二運載火箭殘骸9日再入大氣層,並墜落在印度洋馬爾地夫附近海面,喧嚷多日的失控火箭砸向人羣種種議論終於落定。不過,大陸軍事專家仍指出,撇開媒體刻意炒作不談,美歐等機構密切關注並預測火箭殘骸重返大氣層的時間地點,仍有極爲嚴肅的軍事意義

長征5B運載火箭4月29日在海南文昌航太發射場太空站天和核心艙送入預定軌道後,該運載火箭與其他預先計劃好的區域落回地球的方式不同,而是以失控狀態重返大氣層,外媒稱這次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自行重返地球的最大太空飛行器,由於落點不確定,引發國際媒體擔憂。

巴西觀測者連續攝影做成的長征5B火箭殘骸重返大氣層落海路徑圖。(圖/推特@redditSpacePorn)

據《環球時報》指出,各方專家預測殘骸再入大氣層時間從最早爲8至10日之間,隨着時間推進,最後美軍太空司令部預估時間點在9日10時11分前後一小時,美國太空研究中心估計是11時02分前後2小時,歐盟預估時間爲10時32分前後139分鐘內,中方則預估爲10時12分±15分鐘。最終,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揭曉,該枚火箭殘骸再入大氣層時間是9日10時24分。

巴西Patos de Minas觀測站攝得長征5B火箭殘駭劃過夜空。(圖/推特@Ale_com6sao)

報導引述大陸航太和軍事專家的話說,中國在距離火箭殘骸墜入大氣層最近的時間做出預測,因而預測就較精準天體物理學家鍾斯表示,該運載火箭的主體部分大約每90分鐘繞飛地球一圈,或是每秒約7.7公里的速度飛行,意味着預計重返大氣層僅一分鐘的時間差,其落點就會有數百英里的差距。因此,長征5B火箭殘骸的最終墜落地點在印度洋馬爾地夫羣島以西的海域,而非此前美國空軍專業太空追蹤網站space-track預測的地中海上空。

中國長征5B火箭殘骸墜落地球,引起全球的天文與太空觀測愛好者圍觀與議論。(圖/推特@jesusbodden)

大陸空氣動力學家、航太技術專家黃志澄受訪時表示,火箭是中國發射的,掌握火箭精確的末級品質、幾何尺寸以及入軌參數,美國和歐盟則是估計值。軍事專家宋忠平則指出,火箭脫離軌道的時間點比較好預測,但火箭殘骸在大氣層中不斷燒燬,墜入大氣層時空氣動力發生變化,屬失控狀態,狀態不斷變化要做出精準預測就會比較困難。雖然如此,各國還是以其掌握的數據做出相當準確的預測。

對於火箭殘骸進入大氣層時間與落點預測在軍事上的意義,黃志澄表示,雖然這次殘骸不是導彈,但對其飛行軌跡和再入大氣層性能參數的預測,也可作爲他們對預測真實導彈彈頭再入大氣層參數的演習,對於未來進行精確反導是有很好的參考價值的。

宋忠平對此表示贊同,認爲相關預測是對各個國家航太系統的考驗。不過他也認爲,火箭殘骸和末端導彈彈頭有所區別,末端導彈彈頭具備一定的機動變軌能力和抗打擊能力,但殘骸是高速墜地人造天體,不具備機動、變軌和其他能力。

報導引述大陸航太專家指出,火箭殘骸的落點都經過計算,美國迄今也沒有火箭殘骸的墜落過程完全受控的情況,也沒有證據證明美國火箭殘骸比中國火箭殘骸落點受控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