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丨證監會長假連開罰單:依法治市沒有時空“死角”

每經評論員 杜恆峰

2月9日(除夕),證監會放出兩份罰單,其中一份的處罰對象是上海思爾芯公司。證監會現場檢查結果顯示,思爾芯2020年的營收和利潤總額分別虛增11.55%和118.48%,因編造重大虛假內容,證監會對其處以400萬元罰款,公司多名董監高也被分別處以100萬到300萬元不等的罰款。這也是新證券法實施以來,發行人在提交申報材料後,未獲註冊前,證監會查辦的首例欺詐發行案件。

另一份罰單的主體則是招商證券。證監會集中查辦了招商證券多名從業人員買賣股票等違法違規行爲,對63人作出行政處罰,合計罰沒8173萬元,對1人終身市場禁入,1人涉嫌內幕交易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公司董事長被出具警示函,公司也被採取責令增加合規檢查次數的監管措施。筆者留意到,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63名被處罰的個人中,僅熊劍濤(原總裁)就以5.19億元的成交量獲利約3566萬元,其被處以沒收非法獲利並罰款3300萬元。

2月11日,證監會官網公佈了對瑞華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瑞華所)的行政處罰書。經查,瑞華所在對康得新2015~2017年度財務報表審計時,在穿行測試、控制測試、營業收入實質性程序、應收賬款實質性程序等方面,未勤勉盡責,出具的報告存在虛假記載,由此該所被罰沒1783萬元。事實上,自康得新造假案曝光後,曾經的知名大所瑞華所迅速崩塌,上海金融法院2022年9月的執行裁定文書顯示,經窮盡財產調查措施,未發現瑞華所有可供執行的財產。

除夕當日和春節期間,證監會連續開出重磅罰單,既涉及申請上市的公司,也涉及中介機構,還有證券機構及其從業者。這表明,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監管機構依法治市都力求做到“無死角”。法治是資本市場的底層規則,是所有參與者的共識,監管機構“長牙帶刺”,對違法違規行爲的“零容忍”,維護了市場的“三公”原則,也是依法治市嚴肅性的體現。

在“零容忍”的同時,依法治市還體現在“建制度”“不干預”上。註冊制是“建制度”的重點,但A股長期以個人投資者爲主的特徵,使得一些制度設計偏向於減少投資者的風險,比如新股發行的保薦機構跟投制度,本意是避免“三高”發行,但因暗含隱形擔保,即便二級市場一片蕭索,新股發行依舊紅火;又比如,由於原始股、戰略配售等股東被嚴格限售,上市首日新股供應有限,導致爆炒成風,但之後就是漫漫下跌之路。這些並非註冊制本身的問題,而是註冊制尚不成熟所致,“建制度”仍需要繼續堅持下去。筆者還留意到,去年下半年以來的一些政策調整,是對市場呼聲的積極響應,一些此前長期運行正常的交易制度,無論從總量還是結構看,對市場影響很小,也被調整修改,但實際效果並不顯著,這也值得市場各方共同思考“不干預”的重要性,畢竟穩定的規則才能留住長期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