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合產業中上游 國產雜糧復興再進一步
雜糧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林源泉(右五)領銜,成功媒合國產雜糧生產端和加工端合作。(許素惠攝)
國產雜糧品質比進口好。(許素惠攝)
由於加工業者觀望,導致今年國產大豆庫存量迄今還有約3000公噸,雜糧基金會積極爲農民銷售,成功媒合加工業者,每月至少可以去化300至500公噸,而且每公斤價格維持在5、60元,甚至70元,讓農民有合理利潤。
雜糧基金會董事長林源泉表示,大糧倉政策透過對地綠色補貼,鼓勵二期稻作休耕轉作雜糧,活化休耕農地,提高農民種植雜糧的意願,產量增加,導致今年庫存量迄今還有3000公噸。
受雜糧基金會委託整合小農成爲契作主體、串聯加工業者的嘉義縣義竹生產合作理事主席翁育羣分析,庫存量高的主因在於加工業者等待價格下跌的觀望態度,因爲進口大豆很便宜,產製出來的豆製品售價不高,加工端也希望低價買到國產豆,然而國產豆耕作成本高,未到保本價格,農民也不輕易出售,雙方便僵持不下。
林源泉說,該基金會積極促成生產者和加工者交流對話,達成將產品標準化,在合理價格下相互支援供貨,儘量朝有機或產銷履歷生產,增強消費者對國產雜糧的識別度等共識,終於進一步成功媒合兩端。
翁育羣指出,媒合出貨價格每公斤約5、60元,對生產者和加工者都是合理價格,豆子品規更高的,甚至可賣到70元,農民有利可圖,加工業者成本負擔適中,預計從8月到12月,接下來每月可出貨約300至500噸,直到年底現有庫存量便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