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降息再等等,臺灣轉向看房租走勢

Fed政策對全球金融市場動見觀瞻,主席鮑爾強調通膨降溫進展可喜,但還沒有「宣告勝利」。圖/美聯社

衆所關切的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2024年首場利率會議登場,結果一如市場預期,第四度按兵不動,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5.25%~5.5%的水準。Fed也在會後聲明省去「進一步政策緊縮」的用語,顯示下一步若有動作,即可能是降息。

Fed目前貨幣政策是以維持限制性利率水準(即較高的利率)取代升息,以利兼顧控制物價和經濟穩定,但因通膨回落的速度超乎預期,Fed如果不改變現行做法,可能促使實質利率攀高,進而限制經濟活動。

與1970年至1980年代薪資和物價呈螺旋的尼克森震撼(Nixon Shock)及1980年初期Fed強力緊縮以平抑物價,卻造成失業率大幅上揚、經濟硬着陸的伏克爾衝擊(Volcker Shock)不同,美國本次存在實現經濟軟着陸的可能。

但Fed主席鮑爾在本次記者會強調,通膨受控、經濟躲過衰退的「軟着陸」尚未實現,通膨降溫進展雖然可喜,但還沒有「宣告勝利」。聲明中更強調,在對通膨持續朝聯準會目標2%邁進「更有信心」前,不宜降息。

就這次美國採取升息循環抗通膨的過程觀察,不同於石油危機時的停滯性通膨和經濟大幅衰退,這一次美國經濟持續展現韌性,到2023年底爲止都維持穩健成長,因此對Fed而言,本次除致力抑制物價,也不願破壞經濟穩定。

原本Fed將利率升至22年高點後,計劃維持在高檔一段時間,原因是官員預期通膨可能要幾年纔會降至設定目標。但就美國通膨率來看,扣除食品與能源的核心物價指數年增率在2023年下半年已降至1.9%,領先回到安全水位。

但這不代表Fed可就此高枕無憂,因爲這一波主要經濟體整體通膨率下降,主要是供應鏈瓶頸緩解、能源與食物價格回落,加以高基期效應使然,但具僵固性的服務類物價,目前回落速度仍相對緩慢。

這是Fed對降息態度十分謹慎,甚至可說左右爲難的原因,另一個難處,則是過往Fed降息都是爲了因應經濟活動急遽放緩,但這次的考量重點卻是何時採取行動才能避免過高的實際利率影響經濟。

由於Fed政策對全球金融市場動見觀瞻,若出爾反爾,除Fed本身公信力將蕩然無存,對美國經濟和物價穩定更是致命傷,在無法確保通膨是否持續降溫或現行物價能否助長經濟擴張前,Fed必須排除任何降息後又升息的可能。

特別是全球經濟前景仍面臨諸多下行風險,包括全球經濟零碎化及供應鏈重組,已影響全球經貿發展;地緣政治風險及氣候變遷,也增添全球通膨的不確定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陸經濟成長放緩的負面外溢效應,恐影響全球。

我國中央銀行最新揭露的2023年第四季理監事會議議事錄中,也有理事特別提及,大陸經濟面臨房市持續萎縮的困境,同時產能及勞動力也有大量過剩的情況,2024年須關注大陸金融情勢以及地方債務風險。

就目前各方預期而言,曾任Fed資深經濟學家的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英格利希(William English)認爲,由於美債殖利率下跌、美股大漲,經濟活動與消費者支出可望獲得提振,預期Fed要到今年5月後纔會降息。

綜合其他學者專家的看法,也普遍認爲Fed可能6月纔會降息,原因是美國今年經濟成長與企業招聘都優於預期。德意志銀行同樣預測Fed會於6月開始降息,主因則是利率若持續居高不下,經濟不排除出現淺層衰退。

至於臺灣的部分,央行面臨的挑戰相較Fed不遑多讓,首先是大陸爲振救經濟和資本市場,持續採取寬鬆措施,美國則是處於從緊縮轉爲寬鬆的轉折點,兩大經濟體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勢必對臺灣的經濟金融產生衝擊。

再者,臺灣通膨率雖不若美國及英國高,但有兩大問題值得密切關注,包括實質薪資呈負成長,以及房租持續上漲對物價的影響。央行議事錄也提及,房租與外食費未見下降趨勢,顯示臺灣目前通膨仍有持續性,宜長期關注。

針對央行理事所提出的警告,房租是房價的落後指標,未來房價若繼續上漲,央行即須關注房價對房租及其進而對物價的影響。更有理事直指,由於房租上漲具僵固性,且會反映到物價上漲,因此對今年通膨「不宜放鬆」。

對央行來說,除了Fed政策,更應持續關注是否有「通膨持續性」的問題。主要是民衆對通膨的看法來自其對物價的感受,特別是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商品,若民衆對物價高漲的感受仍深,央行對抗通膨預期的腳步就不能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