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半導體在地化 施振榮:全球分工很重要

第2屆Yahoo財經全球市場高峰會18日舉行。(Yahoo提供)

因應中美對抗,美國要求半導體生產在地化,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昨受訪時表示,美國生產半導體成本高,也欠缺製造人才,挑戰很大,推動人才培育就可能需要5至10年,所以全球分工是重要的。

施振榮參加Yahoo財經全球市場高峰論壇並接受採訪表示,約70年代,臺灣從美國獲得科技技術,並發展新應用,像是臺積電發展到現在,不僅成爲一線大廠,技術還做到世界領先,且延續晶圓代工服務,從垂直整合到分工,臺積電專注製造工藝,並支持IC設計公司或系統公司,來建立以中央處理爲基礎的新產品,發揮電腦運算能力,使臺灣成爲「創新矽島」,且這個策略也是正確且成功的。

對於如何看待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商業關係?施振榮表示,大約30年前,臺灣很多產業缺工,使得不少廠商西進。當年,臺灣企業幫助大陸發展了許多全球的新興產業,如電腦等。同時臺灣也依靠中國大陸人力支援,爲全球需求提供服務,這種商業關係還在持續。

施振榮認爲,臺灣擁有好的人才,尤其科技、工程師等,併爲未來的發展繼續提供服務與助力,不過臺灣的市場確實太小,人力也不足,所以必須全球化、國際化,面向國際市場所需發展。

對於美國希望半導體在地化生產,施振榮表示,美國生產半導體晶片成本高於臺灣,也缺乏半導體人才,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重新訓練、培育美國人力等恐需要5到10年;在文化上,美國人喜歡從事高附加價值與創新工作,反觀半導體行業則相對無趣。整體而言,全球分工還是重要的。

臺灣目前也缺乏高階人才,臺灣嘗試重新培養工程師或科技背景的學生,讓他們能夠從事高科技工作,但這是長期策略,也是政府或領導者的責任。所謂的長期策略,施振榮認爲,必須讓人才好好被利用,並許其未來性,讓可用的人才具高附加價值,提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