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學生偷拍同性戀室友致其自殺 被判15項罪名

"克萊曼提是性傾向歧視和網絡欺凌的雙重犧牲品。自互聯網發明以來,年輕一代最大程度開發並享受了信息技術成果,現在,他們也開始被無節制的自由所產生的副效應困擾。"

"關於網絡監管與信息自由的爭論,克萊曼提案會是一個分水嶺嗎?"

等待拉維的可能是10年的牢獄和被驅逐出境的命運。 (Mel Evans/東方IC/圖)

2012年3月15日,美國新澤西州米德爾塞克斯縣法院,當陪審團宣佈拉維“仇恨罪”等15項罪名成立時,這個20歲的前羅格斯大學印度籍新生驚愕地用手捂住了嘴巴——在美國,該罪曾長期用於打擊種族主義和新納粹集團。

如今,這個才華橫溢的計算機少年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和接受這個遙遠的罪名,縱使他已向法庭承認兩年前秋天的舉動確實過於幼稚和魯莽——2010年9月,拉維遠程遙控網絡攝像頭拍下室友泰勒·克萊曼提的同性戀行爲並對外散佈。3天后,對方跳橋自殺。

“我沒有仇恨任何人,我的朋友中也有同性戀。”拉維說。法庭上,他失去了照片裡燦爛的笑容,他的律師堅持上訴,稱“這只是一個孩子過了頭的惡作劇”。

回望2010年的美國,克萊曼提逝去的9月恍如一段被詛咒的時光——僅僅30天內就爆發了6起同性戀青少年欺凌自殺事件,而它們發生的背景是:每年全美有數十萬同性戀青少年流浪街頭,他們被父母驅趕或因歧視而逃離,其中一半人曾想過結束生命

克萊曼提自殺後,奧巴馬在電視講話中以此案敬告國民反思。2009年,他推動並簽署了一項預防仇恨犯罪法案,歷史上首次將“仇恨犯罪”的保護罩延伸至同性戀者,從而被視作美國司法一次里程碑式的進步。

然而,這項步履艱難的改革很快就引發無限的爭議和迷茫。在網絡新技術改變人們行爲,並模糊公共與私人界限的時代,自由言說的邊界在哪裡?

圖爲喬治·華盛頓大橋。孤獨的克萊曼提從這裡縱身而下,沒有和任何人告別。他在網絡上最後寫下的是:“正從喬治·華盛頓大橋上往下跳。對不起。” (趙望舒/圖)

“我依然愛你,但感覺到被背叛”

新澤西少年克萊曼提在生前的夢想很簡單:結交3個好朋友。但這並不容易,他太靦腆了,笑起來就像個女孩,而且審美情趣過於老土,話題總是圍繞音樂、歌劇、園藝和非洲矮青蛙。“就像一箇中年人。”他的中學同學說。

相比之下,出生在印度的拉維則是個十足的活力小子。他喜歡擺弄複雜的電子產品和玩極限飛盤,是推特的狂熱用戶,自認爲又帥又富。他在街舞網站上發自己在家中的跳舞視頻並用挑釁性語言迴應評論,他樂此不疲地在互聯網裡遊戲,他還宣稱8歲就學會了開直升機。

2010年夏天,準備讀大學的拉維打算提前瞭解一下未來的室友。他照着通知單在搜索欄輸入“克萊曼提”。兩個素未謀面的年輕人鼠標的“噠噠”聲中聯繫在一起。

憑着高超的網絡技術,拉維很快發現了問題:克萊曼提曾用郵箱登陸過多個同性戀論壇,在一個定製T恤的網站,克萊曼提寫道:“爲什麼異性喜歡我,我對她們卻沒感覺?不過媽媽喜歡我啊,我也喜歡媽媽啊……”

拉維確定這是一個同性戀者,而且相當愚笨和沉悶。他把壞心情掛到了推特上:“他媽的,我簡直沒法和他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但最終,他仍發去了問候郵件

在拉維敲動鍵盤的當口,克萊曼提正在一個交響樂團裡優雅地拉着小提琴,相比木訥的性格,他的音樂才華簡直是上天的眷顧——還在中學的時候,他已是當地的首席琴手。沒有人知道他是一個同性戀者,直至上大學前,他告訴了母親

母親聽着就哭了,說:“我深愛着你,但必須承認感覺被背叛了,我原以爲你會成爲一名正常的父親。”克萊曼提理解母親的痛苦——她的另一個兒子,克萊曼提的哥哥,也是一個同性戀者。

美國是世界上擁有同性戀人口最多的國家,最新統計達64.64萬個同性家庭。過去半個多世紀裡,這裡發生過聲勢最爲浩大的同性戀平權運動,卻依然無法挪動傳統的道德基石——同性婚姻違背了上帝的意志。每年,由於歧視、冷漠和嘲弄,全美平均有11萬至64萬名同性戀青少年無家可歸,他們酗酒、賣淫或在絕望中結束生命。

“LGBT(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戀者的集合用語)青少年的自殺願望可能比他們的異性戀同齡人高出3倍。”洛杉磯同性戀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坦誠並沒有換來理想的局面,大學生克萊曼提有些失望,他對網友說:“媽媽那邊不好辦,她很鄙視,完全不同意。”

幽暗的綠光

由於忙着拉小提琴,克萊曼提很晚纔給拉維回郵,裡面語焉不詳地說:“心情有些複雜”。拉維當時對他的印象是“同性戀但屬正常的同性戀”。

2010年8月28日,兩個年輕人同時搬進了羅格斯大學戴維森宿舍30號房間。這是一次不太愉快的見面,拉維一直忙着擺弄他的電腦,以至於他的爸爸逼他纔回頭打招呼。

雙方父母走後,他和拉維度過了非常怪異的幾個小時。他們很快就詞窮了。兩人背對背坐着,都點擊着對方的推特主頁。後來,拉維把櫃子移動了位置,形成一個半私密的空間。克萊曼提認爲這是他在無聲地抗議。

克萊曼提很快就受困於人際交往,他的首個目標就是建議拉維拉開他的窗簾,但每次走到跟前卻不敢了。“我們都當彼此是空氣。”他對朋友說。

在沉默中度過難熬的三個星期後,拉維貪玩的習性按捺不住了,開始頻繁參加通宵派對,這在克萊曼提看來是一種故意逃避。但有好幾次,拉維在私底下向朋友抱怨——“擔心會遭騷擾和強姦”。

進入大學後,克萊曼提在現實中的隱忍卻在網絡裡得到完全相反的增大。他死後,有網友發現他在一個同性色情網站活動的痕跡。

一個代號爲“M.B”的人出現了,35歲,有兩份工作。9月16日他到學校看克萊曼提,還差點相邀去了汽車旅館。3天后,克萊曼提向拉維提出“借用一下房間招待朋友”的請求。拉維答應了,去了中學同學魏莫莉的宿舍。

在後來多份敘述材料裡,拉維承認當時的好奇心膨脹了。“一個連叫人開窗簾都害羞的男生竟帶陌生人回來幽會!”

拉維決定偷看一下。他和魏莫莉一起坐在電腦前,用程序遠程遙控宿舍桌上的攝像頭。他做了一些簡單的設置,在列表中點了克萊曼提的名字,很快,影像出現了。

克萊曼提此時卻完全沒有注意到不遠處攝像頭亮起的綠光,他剛脫掉襯衣,忙着和M.B親吻。

“這是一個分水嶺”

拉維和魏莫莉被這個場景嚇壞了,很快中止了鏡頭。“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很不舒服,甚至有些罪惡感。”魏說,“我們當時約定當什麼也沒發生。”

但僅僅堅持了不到5分鐘,拉維就食言了。他在推特上發佈消息,很快就有6名“好事者”來到他的電腦前圍觀。魏莫莉的一個室友堅持要再看一下,她於是又打開視頻。這一次克萊曼提看到了鏡頭的綠光,他走過去,燈卻突然熄了。

當晚,克萊曼提少有地向朋友表達了憤怒,他罵拉維是“混蛋”。朋友勸他報警,但他最終回絕了:“這樣他會被驅逐出境,他不是美國人。”隨後,克萊曼提向學校發郵件申請調換宿舍,理由是他遭到了窺視。

從此時期克萊曼提的聊天記錄得知,他開始擔心這個混亂的場面會演變成巨大的醜聞。一些網友鼓勵他強硬,但他至死也沒有找拉維攤牌。

9月21日,M.B再一次來訪。拉維同樣讓出了房間,並且在推特上發出預告,稱將直播“那再次上演的一幕”。這一次克萊曼提發現了,他拔掉了屋內所有的電源,但已經有6個人看過他的親密鏡頭。

凌晨,克萊曼提在給網友的郵件中寫道:“我覺得我的隱私受到了侵犯,我再也無法忍受和這麼一個野蠻的傢伙住在一起了。”9月22日,看過克萊曼提的推特後,拉維有些內疚,他決定寫一封道歉郵件:“對不起,我想向你賠罪。我知道你是同性戀,我只是好奇你爲什麼羞於告訴我。忘記這些誤會,我們日後互相增進了解吧。”

這是一封永遠沒有回覆的信。幾天後,前來調查的警察告訴拉維克萊曼提跳橋了。這個孤獨的孩子沒有和任何人告別,只在網絡上留下遺言:“正從喬治·華盛頓大橋上往下跳。對不起。”

拉維被拘留了,他成了全美人民聲討的對象,人們指責他是虐待狂謀殺者,應該被判終生監禁。另一個涉案者魏莫莉的住址和號碼則被公開,最終因不堪滋擾而退學。

接下來的焦點則是:拉維該定什麼罪。這掀起了美國一場關於同性戀欺凌和青少年自殺的大辯論。同時,人們意識到在由“推特”和“臉譜”爲代表的新技術浸泡下成長的一代,已經在傳統價值面前醞釀着危機。

“他們完全不覺得是在窺私,而只是在用自己的iPhone和筆記本電腦。”福德漢姆大學法學院教授安娜瑪麗.麥卡沃伊對美聯社記者說。溫和派人士也認爲,如果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偷拍行爲是導致克萊曼提自殺的原因,“過判”只會多毀掉一個可能無辜的年輕人。就連死者的父母也不贊成用“重典”。

“美國是判例法國家,一旦此案了結,未來一個可能是惡作劇致人死亡的案子很有可能就按照仇恨罪來處理,是否矯枉過正?”美國中文電視新聞主播黃悅說。

縱使壓力巨大,米德爾塞克斯縣的檢察官們通過長期的電子取證,包括推特信息、手機記錄、宿舍監控和網絡流量等,最終認定拉維不是惡作劇而是多次有計劃的侵犯隱私,尤其後一點說服了顧慮重重的陪審團,裁定拉維15項罪名成立。

“這是一個分水嶺。”前聯邦檢察官馬塞勒斯.A.麥克雷對《紐約時報》說,“這警示人們,青少年再也沒有豁免權了。”

“我們都是‘克萊曼提’”

克萊曼提自殺後,羅格斯大學學生自發進行了多次悼念活動。一件廣爲流行的文化衫上印着“我們都是克萊曼提”的字樣,它要表達的意思爲: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爲下一個犧牲者。此時距離影響美國法制進程的“馬修·謝巴德同性戀受虐死亡案”已過去了14年,不同的是,那一代人因抵抗而死於棍棒之下,如今,“看不見的拳頭”正讓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堪一擊。

克萊曼提是性傾向歧視和網絡欺凌的雙重犧牲品。前者征程漫漫,後者則迫在眉睫。自1991年互聯網發明以來,美國在最大程度開發並享受了信息技術的成果後,開始被無節制的自由所產生的副效應困擾。

“在網絡時代,信息自由生產和流通,但一個人究竟有沒有權利把別人的生活拿出來生產和公開呢?”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尼伯格傳播學院一名媒介研究人員說。自1996年開始,美國相繼制定了《兒童在線保護法》和《兒童互聯網保護法》的法律。據此,其境內的公共圖書館要全部安裝不良信息過濾系統,即美國版的“綠壩”。

但由此引發的爭議綿長而激烈,因爲它牴觸了民主社會言論自由的基本原則。網絡監管和信息開放的角鬥此消彼長,直至“9·11”事件後,美國以反恐爲由將監管推向嚴厲。“但法律只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之一。”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邱林川說,“要杜絕網絡欺凌,根本辦法還是要到社會和文化中尋找答案。”

法庭在宣佈對拉維的判決的同時,也揭露了他在取證期間說謊和企圖清除網絡記錄的行爲,這降低了人們對他的同情。而更讓拉維傷心的是:他的犯罪證據和作假證行徑的暴露正是由於涉案者兼前女友魏莫莉的指證,對方以此換取了減刑並迅速消失。

縱使如此,依然有意見認爲他罪不至此。“是這個時代病了。”一位美國網民說。

如今,這位印度籍年輕人面對着即將失去的10年光陰感到恐懼和彷徨。在接受電視臺訪問時,他講述了一個細節:克萊曼提發現被偷拍後,和拉維斷絕了口頭交流。雙方隔着狹窄的過道背對背地刷新社交網站,並且不停地查看對方的狀態。

拉維很後悔。“如果當時我放下鼠標,走過去和他說話,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了。”

(文中部分案情細節參考了《紐約客》等英文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