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腦功利的中國家長:不把孩子當人看,逼娃變成考試機器

每4個孩子,就有1個有抑鬱傾向。

知名心理諮詢師陳瑜採訪了幾十上百個孩子,她說部分家長成了壞老師的幫兇,他們諂媚權威,害怕跟老師溝通,就一味地指責孩子。不斷給孩子施壓,讓孩子對爸媽產生了嚴重的愧疚感。

本站新聞對談陳瑜,探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孩子與父母最大的矛盾和分歧是什麼?

陳瑜:今天家庭教育當中最大的衝突是,孩子希望被當做人來對待,而家長只關注成績,把孩子當作考試機器來對待。

現在流行一個詞叫雞娃,家長對孩子有非常高的期待,他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操作能夠讓孩子去取得優秀的成績,滿足自己的期待。很多孩子跟我說,希望自己被爸爸媽媽當做人來對待,但他們看到的只有成績,排名和一些量化的東西。他們更希望我是一臺考試機器,能夠不斷地輸出高分,但是作爲人的需求沒有被關照,所以孩子總體是不快樂的。很多的小學生會質疑說,爸媽爲什麼要這樣對待我?我爲什麼完全都需要聽家長的?這一代孩子他們的自主意識這麼強,而家長又把孩子作爲自己的產品。

孩子除了學習之外,其實有很多的其他方面的成長,比如說人格的完善,社交能力,他的興趣培養全在這樣軍備競賽裡邊被忽略了。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爲什麼家境越好的孩子,越容易抑鬱?

陳瑜:現在有很多因爲抑鬱症休學的孩子,他們的家庭背景都非常好。尤其是家裡有碩士、博士高學歷的家長,社會成就很高、職場地位很高,這樣的家長非常相信自己的人生經驗。因爲他就是這樣一路走來,會覺得這就是成功最好的路子,於是他就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複製自己的成功路徑。

這樣的父母內在還是會有非常大的焦慮感。他可能從小鎮、從農村一路考學,進入到一二線城市,非常努力地生根發芽,有了今天的一個財富狀態。但是他們非常害怕階層跌落,那種內心的不安全感,使得他們會在自己孩子身上去放很多的訴求,就是希望孩子能踩在自己的肩膀上走得更遠,至少你不要比我差。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爲什麼孩子容易對父母產生愧疚感?

陳瑜:愧疚感也是父母製造的,他們會不停地跟孩子說,補課費多貴,我每個月要支付這麼多的補課費,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一定要考出好成績,你考不出好成績你就對不起這個錢,那潛臺詞就是你對不起我,對不對?這樣的壓力也會讓他產生焦慮的情緒。

我之前採訪一個女孩有同樣的情況。在中考前,她爸爸花了4萬塊錢找老師給她一對一授課,上課前一晚上跟她促膝談心,讓她知道這4萬塊錢家裡掏出來很不容易,你要好好讀。這個女孩就覺得,我去上一個月的課,揹負着千斤的重量。到最後她中考也沒有因爲這4萬塊錢的投入,多考多少分,所以她爸就整天說這個事情。孩子就會覺得,我真的很對不起爸媽,我真的是浪費了他們,辜負了他們。

所以問題在哪裡?還是在家長本身的教育觀。父母沒有給到無條件的愛,他們的愛是需要追求回報的,希望孩子賺更多的錢能夠分享回饋給他們。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所有的"問題孩子",根源都在父母身上?

陳瑜:原生家庭的思維和行爲會發生代際傳遞。爺爺奶奶打爸爸媽媽,那爸爸媽媽就非常容易在育兒過程中同樣用打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之前我們的一個學員,她的媽媽對她非常苛刻,她小時候需要在媽媽回家之前把所有的家務都做好。有一次媽媽回來的時候,她米沒有淘好,她當着媽媽的面在淘米的時候有幾顆米粒順着水就衝到了水池裡邊,當時媽媽二話不說就扇了她一嘴巴。後來她自己做了媽媽的時候,只要孩子一回家,她就會進入戰備狀態,會想着接下來要把孩子每分每秒都安排好,讓他非常有效率的完成所有作業。這就是一種代際傳遞,他們在自己成長過程當中沒有覺醒,沒有新的選擇,他就把這種不良的方式傳遞下去了。在這樣相對壓抑和情緒不穩定的家庭環境裡邊,孩子需要分出非常大的精力和心力,去應付父母。

假如人的精力一共是10分,孩子哪怕分出3分、5分去應付家長的話,那他只有5分的精力去對待學習了。所以說,全力以赴的前提是家長不去爭奪孩子的精力。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如何才能擺脫父母的控制?

陳瑜:經濟獨立是萬事獨立的基礎,但想要在現在實現非常難。今天的孩子如果沒有父母幫襯,非常難購置自己的房產。

2000年我開始工作,工作三年後和我先生一起買房。那個時候只要工作三年,就能憑藉自己的力量,不需要父母貼一分錢來付一套房子的首付。但凡比我晚生5年,他們就沒有那麼從容了。那個時候房地產市場漲得非常的快,但我們的工資並沒有大幅的、成正比增長。

當父母在資金上支持孩子買房的話,就會發生問題。孩子可能要讓渡一部分權利給父母。很多的父母覺得我給你出了錢,連家裡的窗簾買什麼顏色都摻合。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健康的親子關係什麼樣?

陳瑜:我還是很欣喜地看到很多家長的一些變化。

昨晚有一位媽媽在我們羣裡邊發了一段文字,兒子跟她說,媽媽你還是把iPad使用時間給我做一個限制,我覺得有點控制不好自己。然後他媽媽就跟他說,寶貝,媽媽還是非常信任你的,你能夠管理好自己。如果晚上睡覺,你會覺得影響你睡眠的話,可以在睡覺之前把iPad放到我房間的一個櫃子上面,我幫你看着就好了。她說,當時兒子非常驚訝,沒想到媽媽會給到他信任,讓他去管理自己的電子產品。兒子聽了這個話,睡覺之前就把iPad拿過來放在她臥室了,她真的很欣喜。所以這種合作模式是非常好的,親子互相信任。

我同時也看到,很很多家長不講任何理由,只要看到孩子拿着手機拿着電子產品。他就覺得如臨大敵,就要干預和干涉,甚至去斷WiFi或者斷電閘。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有的老師能輕易毀掉學生的一生?

陳瑜:有一些老師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可能就改變了孩子的人生,甚至可以說毀了孩子。

我之前接觸過一個小女孩,她成績小學的時候名列前茅,初中也在當地的重點中學。但有一次她數學作業沒有交,同一天還有其他的幾個孩子沒交作業,那天數學老師對她特別冒火,讓她出去不要上課了。從那一天開始,她就再也沒有上數學老師的課。因爲對數學老師的抗議,使得她整個學習狀態就拉垮下來,最後就休學了。

有時候老師的一些不必要的管理,也會給孩子造成學習上的厭煩情緒。有一個朋友跟我說,孩子的英語老師要求每一個小孩都要用紙包書,不能買淘寶上那種現成的塑料封面。這麼一件事情孩子們覺得很煩,一開學跟我搞這種細節。

也有一些老師會傷害孩子的自尊。我接觸過一個孩子,他已經休學有兩三年了他的班主任曾經跟他說,你不配當我的學生,老師說了這句話以後,他就再沒有進學校,爲人師表在自尊層面、在尊嚴層面摧毀孩子,對孩子的打擊非常大。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什麼纔是優秀的家長?

陳瑜:最高級的家長跟孩子共同成長。並非我們比孩子早生個二三十年,就懂得更多。在今天互聯網時代,我們是同步獲取信息的。

我有一個同事,她的孩子高中的時候就去美國讀書了。當時他們的歷史課上講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要看一本書。孩子在美國看的是英文版,媽媽就在中國買中文版看。他們就可以在每週的對話、聊天裡邊探討這本書。他們每週在聊天的時候都可以討論這本書。這樣的親子關係它不是停留在衣食冷暖的層面,它是有精神交流的。而孩子非常願意和家長談天說地。之所以有些親子沒有對話,是因爲孩子覺得爸媽物料,除了問吃什麼、穿得暖,說不出來其他東西。但是如果可以跟孩子共同成長,親子之間就有無窮的話題。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做得差的父母,都有什麼特點?

陳瑜:那些做得不好的媽媽爸爸,通常在孩子碰到困難的時候落井下石,雪上加霜,就會去說那些話,類似說我早就告訴過你,你不聽什麼的,對吧?或者說你這個事情就應該這麼辦,你聽我的,對吧?

這個都會讓孩子覺得有很大的不舒服,包括我們看到有一些孩子之所以會休學,在孩子碰到最難的時候,那些爸爸媽媽沒能給到他們支持和理解,反倒在這個過程當中更加焦慮,變本加厲地去施壓,孩子覺得壓力我實在扛不住了,他們就只能躺倒了

我採訪一個孩子,他說了一句話,我覺得特別好,他說陳老師,如果不是真的遇到了問題,誰願意擺爛?這是幾乎所有孩子的心聲,我真是覺得每個孩子都是向好向善的,他們之所以目前停滯下來,不是他們甘願停滯,是他們走不動了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如何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陳瑜:孩子發展得很好的家庭會有一些規律性的總結。

第一個,家長通常給到了孩子非常充足的愛和安全感。在孩子早期成長的時候,一定不會長時間不在孩子的身邊,幾個月不見。

第二個,在孩子求學的階段,從幼兒園開始,他帶孩子去見識世界,帶孩子去線下有很多的去看演唱會、音樂會、音樂劇、話劇、展覽,包括我們寒暑假帶孩子去旅行,不停地去拓展孩子的一些思維空間和他的見識度。

第三個,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給孩子們支持。

很多孩子成績下降了,家長第一反應就我給你去找卷子你來刷,或者是我給你找老師來去補課,這還是以我們的經驗去來給到孩子。有時候是非常低效的,甚至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

真正支持孩子的家長是從孩子的立場先去傾聽他碰到了什麼問題,他需要什麼樣的幫助,然後一起來協商達成一個解決方案,幫助孩子去尋找資源,解決問題。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現在孩子的學習壓力,到底有多大?

陳瑜:我昨天採訪的一個孩子,他覺得自己像一頭牛一樣生活,每時每刻都有一個鞭子在後面趕。在學校被驅趕,到晚上7:30回到家又被媽媽驅趕,日子我已經過不下去了。

很多的孩子也會跟我說,有時候我之前一個小時都在好好的讀書,然後我突然拿起手機看一下朋友圈,就那一分鐘恰巧被媽媽看見了。而她就會覺得我這一分鐘看到你是在刷手機,之前一個小時都是在刷手機,於是就會上升到你學習態度不好,你學習態度不好,你就以後考不上好大學,你就沒有好工作,你的人生就完蛋了,把孩子搞得非常痛苦。

包括我大年三十晚上十年接到一個河北女生的電話。她和我說,陳老師我能不能找你做一下少年發聲,我做完之後我就結束了。

我說你這個結束是什麼意思,她說我大概就是die的意思。一個孩子用生命來對抗教育,我們是不是該對今天的教育來進行一些反思。

本站新聞《直呼內行》:什麼樣的老師,是好老師?

陳瑜:老師能夠在情感層面支持學生,可能比教育本身更重要。

封控的時候我接觸到一個男生,他什麼作業都不做,只做數學作業。數學老師曾經看出男孩情緒不好,就把他叫到了辦公室,聽他聊了兩個小時的心事。男生說,這是第一次有成年人能夠聽我把話說完。而且自此之後老師很關心他,他曾經想離家出走,老師也接納了他,讓他在老師家住了兩三天。他在老師的家裡充分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一起做飯,他陪老師的孩子玩樂高,一些非常簡單的畫面,是他在家裡從來沒有過的。因爲老師給了他這樣的愛,他就覺得我不能辜負數學老師。

有一個女孩也跟我說,中學的時候被同學霸凌,有一次她實在受不了了,去女廁所躲着哭。那一堂正好是語文課,老師就問她去哪裡了。知道情況後,老師就去女廁所找她。在隔門外面跟她說,你一定受委屈了,趕緊出來,老師在門口。女孩就推開門,那個時候老師就抓起了她的手,一把把她摟在懷裡就拍拍她。這個孩子描述的非常仔細,她在描述這件事情時候的每一個細節,你就會覺得老師對孩子的那種愛,真正地紮在了孩子心裡。所以說,當一個成年人跟孩子這樣的情感聯結,這個孩子真的是會有一種力量去支撐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