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豬哥亮:一個底層庶民的肖像

藍寶石之夜豬哥亮、張菲,當時是膾炙人口的節目。(圖/記者徐文彬攝)

文/麥子

許多人都在對照昨天的新聞,亦即中國大陸舉辦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臺灣卻兀自爲豬哥亮如此一位藝人悲悼。

它的意思是,臺灣的人心太狹窄了,竟然看不到一帶一路這樣勢必影響人類整體未來經濟走向,並將撬動全球地緣政治重大事件,對它置若罔聞,彷彿它只是浮動空氣,絲毫不值得關注。

相反地,豬哥亮之死,頂多是一種下流的秀場文化的結束,過度陳述報導,意味着這個社會的自我耽溺與無法自拔。

我並不是不同意這個思路,但這樣的對照卻顯得太過簡單,欠缺涉及人性的關切,反而有些不近人情。

我的想法是,有問題部分前者,即對一帶一路缺乏足夠的投注與呈現;但對於豬哥亮,若是隻將它當成一條普通訃聞草草處理,反而會造成一個問題,即臺灣出現了關於記憶時間斷層,對於過去的共同經驗,急於拋棄,或根本失去了興趣

一個沒有記憶的社會是可怕的,豬哥亮是一條線索,讓人追想臺灣曾有的一種嬉鬧的景緻與風情,它也有助於解讀臺灣底層社會曾有的某種悲欣交集。

在一個略帶徬徨與苦悶的八零年代,豬哥亮的出現,是一種標誌,就像他當時沈迷六合彩簽註,臺灣迎接一個新的商業文明,一個新的跳躍的時刻,更多人流連或返回到豬哥亮的這種鄉土

▲豬哥亮、孫翠鳳的即興演出。(圖/華視提供)

那是一個噴發的年代,但也是十分愁悵的歲月,豬哥亮的秀場,表徵着當時娛樂圈子裡主客易位,過去是純正的國語年頭,而豬哥亮則讓臺語隆隆登場

那個時候,鄉土文學論戰正在開啓與落幕,臺灣開始去處理它自己的某種自我認同,許多時候,臺灣由於國際上的孤單境遇,使得它更勇於追溯它自己的胚胎

豬哥亮突地消失,即所謂出國深造的時期,臺灣社會似曾經歷了一段對於他所代表的某種情懷的失落,而當他被找到而復出時,這個社會也好似找回了它的胎記

臺灣一直是多個層次交織與複合在一起的,譬如,這時候的臺灣,也有白先勇龍應臺。但豬哥亮可能是臺灣更爲內核精神的代表人物,一個底層庶民肖像

報導豬哥亮並不是錯的,只不過,媒體沒有以更爲深刻的方式,註解他的逝去與某種文化的消亡。

好文推蔫

麥子/許多人評論警察臨檢,邏輯竟會轉彎?!

麥子/鍵盤上的魔人,何止於追殺梁姓小模呢?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麥子,資深媒體人,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