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USA

漫畫圖文/譚淑珍

蘋果執行長庫克登陸訪iPhone生產重鎮鄭州廠區,並與組裝線上的女員工交談5分鐘畫面,令人印象深刻的同時,不免想起美國工業化政策

也讓人回想當年美國總統巴馬賈伯斯談及「製造業迴流」時,賈伯斯問歐巴馬:「能給我10萬名技術人員嗎?」

人,是iPhone會不會以「Made in USA」呈現的主要因素之一,工研院產業經濟趨勢研究中心(IEK)就曾做過分析,IEK主任蘇孟宗說,如果單純從成本來看,中、美製造,在勞工成本美國是中國的6倍,效率,美國則是中國的3倍,綜合後的效益是相差約2.3倍。

但是,他說,中國每年薪資平均升7.8%,而美國自動化技術可取代5%的人力,而且又有頁岩氣每年可提供5%電力成本的下降,於是,中美製造一支iPhone的差距,也就從最早的5.9美元縮小爲1.26美元,如果再把通路利潤加進來,1.26美元的差距是完成可以被彌補。

但是,問題出在人,有沒有足夠的人力?所以,如果沒有人力的問題,「Made in USA」在有美國再工業化政策支持,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市場加持下,確實是有那麼點誘因,至少對總部設在加州、從事關鍵零組件設計製造的貿聯控股公司,「Made in USA」是個還不錯的選項

當然,這也與貿聯控股的產業特性有關總經理鄧劍華坦言,是因爲他們80%以上的客戶來自於歐美,因此,貼近客戶相對重要。

貿聯主要是從事關鍵零組件設計製造,想當然爾,與客戶間就技術進行溝通的情形相對會很多,也因此貼進市場就很重要,因爲,鄧劍華說,當客戶對某一項技術有任何想法時,就會找他們談。

如果,他說,當客戶提出的問題,他們必須要轉回到臺灣馬來西亞或是中國大陸,不但不即時,還可能發生好不容易從臺灣、馬來西亞等傳回了答案,卻發現,誤會了客戶所問的問題,進而答非所問,當不得不再重新來過一遍,可能又發生答案只答了一半…。

也因爲要貼近市場,貿聯在1998年決定進軍NAFTA收購了在墨西哥廠房。那一年,鄧劍華說,也是貿聯很重要的一個里程碑

選擇墨西哥,他說,主要是看到很多加拿大人都是利用NAFTA名義申請美國的工作簽證。而當年也因爲有NAFTA,帶動很多廠商都有到墨西哥設廠計劃

但是,鄧劍華說,之後一直到2006年,在墨西哥發展的並不順,主要是因爲墨西哥當時還沒有建立產業供應鏈,在此同時,中國大陸漸漸興起,許多廠商也逐漸撤到中國大陸,貿聯也是,而他們在墨西哥的廠幾乎沒有成長,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將墨西哥的廠關掉,只是把規模變小。

到了2012年,鄧劍華說,他們發現有些製程如果在中國大陸製造再輸往美國,運輸時間要9周,若在美國、或是墨西哥製造只需3周,較即時,而且,貨品海運過程中等同是庫存海上漂,於是客戶要求有些製程在美洲生產。

更重要的是,到2012年時,他說,中國的薪資都成長了20%,綜合生產競爭優勢已不再,而且,在中國大陸總是在解決如何縮短生產流程的問題,如果在客戶比較近的地方有個生產線,反而可以解決很多即時的問題,幸好,當時他們有留着墨西哥的廠,沒有關掉,所以,能夠即時重回北美,如今還擴大在新墨西哥州德州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