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選新加坡有淵源 我國旗繪製在此誕生

20世紀初,孫中山先生多次到南洋,曾居住在晚睛園,現稱爲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取自微信

晚睛園主人張永福夫人依孫中山先生指示,設計了4款國旗樣式。左上草案一樣式系參考星條旗樣式,左下爲草案二樣式,右爲1912年定爲中華民國海軍軍旗。(取自微信)

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則在1924年6月30日正式啓用至今。(取自微信)

1931年設立的臺北賓館,光復後成爲中華民國駐臺北總領事館,並懸掛中華民國國旗。(取自維基百科

兩岸歷史性會談都選在新加坡媒體多論及李光耀父子扮演的角色,其實仔細探探歷史的源頭會發現,新加坡作爲會談之地並不偶然,因爲南洋曾作爲孫中山革命的重要基地,甚至中華民國國旗的繪製也在新加坡誕生。

時間推衍至20世紀初,孫中山多次到南洋,曾旅居駐足的晚睛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即秘藏當年革命時期繪製國旗的一段秘辛

根據歷史學家馮自由《革命逸史》所述,1906年,中國革命同盟會討論國旗之形式,孫中山主張沿用青天白日旗,但黃興批評樣式跟日本國旗相近。1908年孫旅居新加坡時,遂嘗試將青天白日旗內容再三潤飾將旗上青紅二色增加小方格,並且在紅色上添加白色橫線,使得旗幟更加美觀。而這面國旗即由晚睛園主人張永福夫人親手繡制。

據瞭解,當時同盟會南洋分會副會長張永福之妻陳淑字(一說淑宗)依孫中山「加紅色的新構想」,縫製了4種國旗草案,其中的草案一即仿自美國星條旗的設計,以五條紅線作爲青天白日旗的襯底。然而該草案始終未被採用。孫中山在民國元年(1912年)向參議會覆函,清楚定義國旗的象徵意義:青天表示清清白白,白日象徵光明代表光明正照,自由平等。紅色表示博愛。自1907年潮州黃岡之役起,至辛亥1911年黃花崗起義止,中間歷經8次起義皆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爲革命標幟

南京政府建立後,鄂、湘、贛三省用十八星旗。粵、桂、閩、滇、黔數省用青天白日三色旗,江、浙、皖及各省多用五色旗,各地採用不一。1912年選定青天白日三色旗,由此全國軍艦一律把青天白日三色旗作爲國家標誌,在旗內紅色之上橫向增添一些白線,另定爲中華民國海軍軍旗,至今一直沿用。

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則在1924年6月30日正式啓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