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不仁8個月 爺們想通了

臺鐵司機蔡崇輝英勇殉職,堅守崗位煞車鳴笛到最後一刻,令人動容。銓敘部在審查撫卹條件時,卻一度認定他的作爲「並非冒險犯難」。在民衆憤憤不平,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後,銓敘部同意翻案,再次驗證公務體系的麻木不仁,缺乏以民爲本的同理心。

去年5月銓敘部認定蔡崇輝不應以「冒險犯難」因公撫卹,「醞釀」了8個月後,考試院會最終決議翻案。同時卻指出,當時因公撫卹審查小組審查時,臺鐵並未提供完整資料,導致舉證不足,無法認定蔡崇輝符合冒險犯難要件

8個月,不長也不短。雖然銓敘部從善如流,迴應民意,符合「法理情」,卻不禁讓人質疑,8個月前,若銓敘部召開的審查小組認爲臺鐵舉證不足,爲何不要求臺鐵補足資料,重啓審查?

臺鐵起初交給銓敘部的資料,爲何會先是舉證不足,而後證據又都出現?由此顯見,銓敘部的被動官僚以及臺鐵局的疏失。套句一流行話,「怎麼剛纔沒有現在有?」

全案形成廣大輿論壓力後,交通部和銓敘部才驚覺,當初的審查「有疏漏」,因此火速補足事證嘗試還給家屬公道,也可弭平外界撻伐。但火都已經燒到屁股了才感到痛,顯見政府動作不是慢半拍,根本是「沒在拍子上」。

銓敘部強調,日後交通意外事故撫卹案件,仍應視個案情節認定。但過去有多少件「冤案」沒被揭發?多少個堅守崗位的公務員遺族,被服務單位草率舉證和銓敘部嚴格的標準傷透了心?民衆無從得知。

外界僅僅知道,一場車禍、輿論壓力、審查小組,可以重現「剛纔沒有現在有」,更可窺見政府的推諉和官僚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