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造艦能量超美232倍 美還忙着找船塢

2019年7月10日,亨廷頓英格斯工業公司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將肯尼迪號 (CVN 79) 的前段安裝到該船的主要結構上資料照。(DVIDS)

隨着解放軍海軍的高速擴張,引起了對美國海軍艦隊現有量(availability, 指沒在維修、可用的)的擔憂,這促使華盛頓尋求國外幫助修理戰艦,例如印度、日本和韓國等地,否則這些軍艦可能得遠渡重洋,然後在美國國內滯留很長一段時間排隊,而美國造船廠同時面臨着「造艦需求」和「維修需求」滿載,根本沒有任何機會進行廠區升級。

2009年,兩棲攻擊艦基薩奇山號被從諾福克海軍造船廠的幹船塢拖到碼頭泊位,進行爲期 10 個月的乾塢計劃維護資料照。(DVIDS)

綜合美國《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24日報導及本報先前報導,中國大陸海軍近年全力造艦,速度之快被形容爲如「下餃子」據外流的美國海軍情報指出,中國大陸造艦能力是美國的232倍。根據五角大廈有關中國軍事的最新報告,截至2022年,中國大陸已經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海軍,擁有超過370艘水面艦和潛艇。

官員和專家表示,美國海軍擁有300艘船艦的戰力,優勢在於技術先進上,但由於國內造船廠的長時間延誤,這些優勢已受到削弱,

這迫使美國不得不尋求外國船廠進行一些維修和修理工作,以便它的艦隊不必離開太平洋才能接受維修。

美國國會稽覈處(GAO)今年1月份表示,在美國海軍10個艦艇類別中,每艘艦艇的平均維修延誤從2011年的14天增加到了2021年的19天。數字不但上升了,而且這還不是唯一的挑戰。

自冷戰以來,美國造船廠的數量已縮減,而仍在運營的4間政府造船廠,美國國會稽覈處(GAO)還於今年6月時談到:「其乾塢和設施的狀況很差,許多設備都已經超過其使用壽命。」

美着政府和民營船廠都面臨一些相同的挑戰,包括勞工短缺。海軍和國會正在推動船廠升級和工業基地投資,這已經產生了積極影響,海軍正在尋求高科技工具以簡化工作,但拜登政府也正在尋求國外的幫助。

美國和印度在2022年4月的峰會上同意使用印度造船廠維修、保養美國海軍海運指揮部(US Maritime Sealift Command)的船隻以及美國海軍艦艇的中途修理。

同年8月份,美國海軍補給艦查爾斯·德魯號(USNS Charles Drew)抵達清奈,官員稱這是美國海軍艦隻首次在印度進行維修。隨後陸續有許多4艘USNS的船艦抵達維修。

美國海軍部長戴杜羅(Carlos Del Toro)2月份表,「前進基地的維修和保養能力至關重要,美國海軍補給艦查爾斯·德魯號在印度的維修,是一個完美的例子,展示了我們可以成功執行這個任務。」

戴杜羅也表示,正在考慮在亞洲的其他機會,可能是菲律賓和新加坡等地。

其中一個可能的地點似乎是日本。日本擁有多個美國海軍基地,戰艦可以在這些基地接受日本工人的維護,但對於更復雜的維修工作,或者核動力船艦的工作,仍需要返回美國的船廠。

根據《日經亞洲》的報導。現任和前任官員主張擴大在日本進行的修理工作範圍,讓日本民營造船廠可以修理美國戰艦,以便它們可以在太平洋地區停留更長時間。

美國駐日本伊曼紐爾(Rahm Emanuel)在今年3月份的一次活動中表示,日本擁有「大量」的造船廠能量,日本工業基地可以解決美國一部分的問題。在7月份的《華爾街日報》專欄中,伊曼紐爾表示,使用日本民營造船廠「將增強我們的戰備,將節省生命、金錢和時間。而日本具備執行此項工作的能力和容量。」

美國印太司令部前司令哈里斯(Harry Harris Jr.)於今年10月16日表示。直到美國能夠擴大自己的造船廠能量,「我們應該考慮,在這一段期間,利用我們的盟國能力。」

他還說:「世界上沒有比韓國和日本更好的造船地方。我們應該利用它們來增強我們的能力。」

將維修工作轉移到海外,甚至使用外國造船廠建造像印度最近修理的那些輔助艦艇,可以減輕美國造船廠的工作負荷,使它們能夠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現代化改造,但這樣做可能會引起美國企業以及代表這些船廠和員工的立法者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