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鞋低價搶市 臺鞋反開放拚活命

臺灣製造的鞋子民國七、八○年代,每年替國家創造近五十億美金外匯,很難想像,這項曾經讓許多臺灣人爭相投入的傳統產業,凋零得這麼快,原先近一萬家製鞋工廠,如今僅存四、五百家。

北縣臺南是臺灣兩大製鞋重鎮,臺灣製鞋品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榮德說,四十年前,他原先在賣米,每月薪水臺幣一千多元,臺幣和美金比是四十比一,臺灣鞋銷往美國賺美金,利潤可想而知,結婚後馬上去當製鞋學徒,三年苦學成功,每月所得達臺幣三、四千元。

在北縣開製鞋材料行的前任理事長林進興說,臺灣鞋業從民國五○年代發展到八○年代最高峰時,製鞋工廠將近三萬家,與製鞋有關的相關產業多達卅萬家,可養活好幾百萬人。

楊榮德說,一雙鞋子看起來很簡單,但相關產業如楦頭刀模、大底、中底、線、漿糊、皮、五金鞋店等,大大小小有將近廿種,那時候的製鞋師父,只要精通其中一項,就可以養活全家

民國八十二年起,臺商大舉西進利用大陸低成本勞力優勢回銷臺灣,臺灣鞋業開始走下坡,九十一年加入WTO後,臺灣鞋業工廠再度遭到重擊;林進興形容:「從幾萬家到現存四、五百家,這種慘況令我們這些陪臺灣鞋走過來的老一輩人,真不敢想像!」

楊榮德說,一些所謂的名牌,其實都在大陸設自動化工廠,他們用貨櫃回國販賣,每雙鞋賣三、四千,在海關報稅時,每雙鞋僅報四十元,政府根本就課不到這些西進工廠的稅,臺灣製鞋品發展協會全省一四八家會員強烈懷疑中間有隱情,否則怎麼會有這麼離譜的事。

臺灣鞋市場低價陸鞋攻佔七成以上,就在臺灣鞋業即將陣亡之際,民國九十五年,臺灣製鞋品發展協會成立,政府通過對大陸鞋課四成三的反傾稅外,還對臺灣鞋貼微笑標章MIT,並不時到海關抽查大陸鞋是否低價報關,楊榮德估計,一連串措施,這幾年來,臺灣鞋的氣色好了一點,已攻佔到將近四成的佔有率

大陸鞋雖然便宜,但品質不好,臺灣製鞋品發展協會在一連串向政府強烈施壓後,趁勢在全國各地舉辦臺灣好鞋健走活動,這幾年來,終於打響了印有臺灣圖樣的微笑標章名號,臺灣人也逐漸以穿臺灣制的鞋子爲榮。

楊榮德強調,爲保護臺灣鞋業,他們一定堅持反對ECFA將鞋業列入開放項目,還要再向政府爭取反傾銷稅再延五年,只有這樣,才能讓曾經爲臺灣創造經濟奇蹟的臺灣鞋工廠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