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教授:系統性金融風險和外部不確定性 採取審慎政策

圖爲民衆在山西太原一家房地產售樓部看房。(圖/中新社)

儘管過去三年來中國經濟持續放緩,但中國政府仍對是否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表現遲疑。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認爲,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累積和外部不確定性的增加,可能促使政府採取更加審慎的政策。因爲,鑑於中國政治制度的性質,此類風險對社會和政治穩定構成的威脅是難以容忍的。

張軍近日在美國非營利組織「評論彙編」(Project Syndicate)撰文,根據復旦發展研究院發佈的中文譯本,他認爲,雖然中國領導人肯定意識到當前的經濟放緩,但他們要麼可能估算到救市的風險比不作爲的風險更嚴重,要麼他們對中國國內經濟抵禦全球經濟衰退的能力更有信心,相信經濟會依靠自身力量儘快復甦。

無論如何,張軍指出,中國似乎已選擇不再採取進一步行動。事實上,中國目前在新增任何經濟干預措施方面都面臨着巨大障礙。畢竟,大量債務的積累,尤其是地方政府債務的積累,使中國的迴旋餘地十分有限。此外,至少自2018年以來,外部環境變得對中國越來越不利。其結果是,中國在宏觀經濟管理方面採取了越來越謹慎的方式。

張軍認爲,中國放棄激進的宏觀經濟政策,可能就是因爲領導層認識到幾年前中國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已達到臨界點所帶來的威脅。鑑於中國政治制度的性質,此類風險對社會和政治穩定構成的威脅是難以容忍的。

他說,事實上,中國的去風險政策可能有效地防止了金融危機或債務危機,但新冠疫情及相關封控政策的衝擊阻礙了經濟再平衡和反彈的能力,導致進一步的需求減少。

張軍強調,讓總需求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是加快中國經濟復甦的關鍵。爲此,中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尤其是考慮到去風險化政策已經實施了這麼長久。雖然這會讓政策制定者面臨一個微妙的平衡術問題,但經濟長期下滑的風險在日益增加,勢必加強了政策制定者尋求更爲有效的方案以解決中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的需要。

然而,張軍表示,中國在重新平衡經濟方面仍可大有作爲。通過致力於進行結構性改革、消除准入壁壘、開放目前尚不面對外部競爭的行業(如教育、培訓、諮詢和醫療保健等),中國可以爲私營部門創造大量市場機會,並朝着實現長期經濟穩定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