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互聯網醫療股 全線下跌

近年大陸線上醫療市場規模

陸官媒人民日報20日發表評論,將箭頭指向「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新興行業生態,點出業內「先開藥、後補方」以及不合理用藥等現象。原先受市場看好的互聯網醫療股20日全線應聲下跌,部分概念股更創下上市以來最大跌幅。

人民日報刊文指出,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透過互聯網醫療平臺複診、遠端會診和配藥,使很多長期用藥的慢性病患者相就診更加便利,再加上大陸醫保規定可支付部分常見病、慢性病互聯網複診費用後,讓更多人選擇線上醫療機構領取藥物處方。不過,處方藥通常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及其他潛在影響,對用藥方法、時間往往也有專業要求。文章表示,實體醫療機構處方由執業醫師開具,經臨牀藥師審覈把關,患者才能領藥,但在網路就診過程中,卻常出現不合理用藥現象。

人民日報指出,互聯網處方不一定有審方系統,再加上專業藥師人員不足,部分互聯網醫院、第三方平臺便出現先開藥後補方以及過量開藥問題。

近期在互聯網教育監管風波後,線上醫療領域本就人人自危,如今官媒呼籲監管的消息一出,互聯網醫療概念股紛紛重挫。平安好醫生20日股價狂跌14.39%,創上市以來最大跌幅,年內累計下跌逾30%。阿里健康20日收跌13.30%,京東健康也下跌14.37%。

目前大陸各類互聯網醫院已達1,600多家,文章強調,需在網路上嚴守處方藥到患者的「最後一公里」,確保用藥安全,也是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大陸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在2020年已達人民幣(下同)544.7億元。分析指出,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民衆對醫藥電商和線上醫療平臺使用需求提升。但隨着監管風險不斷升溫,市場擔憂互聯網醫療發展前景,將進一步限制市場規模成長。

美銀證券7月曾發表報告指出,因互聯網醫療行業對社會有正面貢獻,公衆可享受更便利及可負擔的醫療服務及產品,樂觀預測監管機構不會大幅限制互聯網醫療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