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虹快評》當心被甩出供應鏈
美國氣候事務特使凱瑞(左)9日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中)、歐盟氣候事務首席官員蒂默曼斯(右)共同發佈聲明,宣告美國與歐盟準備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淨零排放)目標。(美聯社)
隨着全球暖化衝擊日益加劇,國際上掀起碳中和熱潮,已有上百個國家明確宣佈2050年將實踐碳中和,歐盟將於2023實施碳關稅,日本則將減碳視爲產業重大轉型戰略。
電動車企特斯拉在2020年憑藉賣碳排放額度,獲利高達16億美元,原因就在於美國一些州要求汽車公司於2025年前銷售一定比率的「零碳排放」的車輛,無法達到者則必須從專賣電動車的特斯拉手中購買碳排放額度。
美國大型指標性企業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也加入此項潮流。蘋果去年7月宣佈要在2030年對整體公司業務、製造供應鏈和產品生命週期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大陸則將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習近平在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會議上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強調要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綜上所述,碳中和已從環保問題,發展成爲產業問題。當世界各國、各大企業都訂出目標,進而將影響中下游供應鏈都必須配合實現碳中和。
反觀臺灣,官方只有定下2050年回到2005年排放量一半的目標,也未將減碳視爲產業轉型戰略,如今因爲藻礁公投,政府甚至威脅要增加燃煤。在這場全球減碳趨勢下,臺灣已然成爲後段班,企業未來也極可能因各國、各企業的碳中和政策而被甩出供應鏈。再不減碳,臺灣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