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波動中找尋長線投資機會

隨着市場認知今年中國市場資金不再寬鬆,以及美國聯準會重申短期不會升級,3月中下旬中美股票市場均落底。其後反彈力道中國股市較弱於美國股市,探究其原因包括中國的資金面偏緊,中美摩擦升溫等因素。隨着事件發生以及股價有所反應,判斷風險已逐步釋放,可以擇優挑選具有業績持續成長性的內需類股長線佈局

近期中美角力事件包括新疆棉問題、美日聯合聲明、飛騰等多間公司遭列入黑名單,後續「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14奈米以下晶片管制,以及新疆多晶矽人權爭論可能再對市場造成干擾。美國對中國態度轉變,以及中美角力將是投資大中華市場難以避開的問題。

然而若對未來推演,中美直接全面性軍事衝突雙方的代價均過於巨大,中性假設雙方貿易往來逐漸減少,進入黑名單之產業企業陸續增加,同時兩大經濟體各自結交盟友,雙方卯足全力追求經濟成長與科技突破,拓展新一輪非軍事戰場。

此一情境下,仍有企業、產業能夠繼續成長,包括內需消費。中國具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潛力得以挖掘,蓬勃發展的內需市場可以充實中國政府的財政能力,並支持中國企業成長,消費、工業領域均有產品得以進口替代。例如消費品牌、中國技術已經突破的零組件等,有機會可以分食現在外資廠商所佔領的市場空間;科技行業自主可控將上升爲國家戰略必備,半導體產業關鍵技術突破爲重點任務。

同時,我們認爲投資應迴避風險較高的公司,例如具有爭議性、可能被列爲黑名單的公司,或是出口依賴度高的行業。如此當中美衝突事件頻繁發生的期間,股市風險陸續釋放、估值降低,有望成爲優質成長型企業的投資機會。

中國3月份的金融數據預期較弱,M2、社會融資增速均放緩,由於非標準化資產、債券的融資難度上升,銀行貸款成爲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政府對於市場資金的水位更容易管控。搭配第一季GDP成長18.3%,顯示經濟恢復良好,中國已經從疫情困境中走出將近一年,如何平穩且不影響經濟地讓貨幣政策退場爲主基調,因此4月與往後的金融數據預期仍會緩步放緩。

隨着市場認知愈加充分,金融數據對於市場的擾動可能逐漸降低。推測未來在M2緩步下降的過程中,股票市場再拉高估值的難度提升,題材以及概念炒作也不如去年活絡,企業每股盈餘(EPS)成長是股價的主要驅動因素。

4月底2021年第一季財報即將公佈完畢,多數公司因爲去年低基期之原因而業績呈現高成長,尤其是以週期性新能源車、醫療服務等產業業績尤爲亮眼,呈現倍數的成長。展望後市,今年是新能源車以及智慧駕駛加速突破的一年,隨着歐系、日系車廠增加新能源車型開發,供應鏈以及上游資源品有望維持高景氣熱度

加上中國「五一」小長假即將來臨,以當前飯店機票預訂情況來判斷,將爲肺炎疫情以來最旺的一次出行旅遊高峰,境內、港澳相關旅遊爲短期主要方向。全球快速接種疫苗,生物醫藥製造產能利用率維持高檔,研發需求高增,且2022年境外旅遊也榮景可期。

綜上所述,在不發生戰爭的極端情況前提下,風險事件發生階段可以視爲好的逢低介入機會,策略上可以長線佈局內需成長、進口替代等行業類股,並關注後疫情時代經貿形勢變化所帶來的階段性投資機會。